青木香散

青木香散

QING MU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顱囟經》卷下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胃經 17%
腎經 12%
脾經 12%
心經 10%
大腸經 10%
三焦經 6%
肺經 6%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木香散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的沙苑子有著重要的藥用價值。沙苑子的主要成分具有補腎、固精的功效,能夠有效改善腎虛引起的症狀。此外,沙苑子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夠幫助維持腸道的健康,促進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

在青木香散中,沙苑子與其他藥材相互配伍,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效果。青木香散主要用於行氣止痛,當中沙苑子能協調方劑的作用,使其在行氣的同時,還能兼顧補腎的需求,達到整體的調理效果。因此,沙苑子在青木香散中不僅是補充腎氣的重要成分,也對於改善身體的整體機能具有重要貢獻。它的加入使方劑的療效更為全面,符合中醫理論中“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

青木香散中加入昆布,主要是因為昆布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軟堅散結:昆布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的功效。可輔助青木香散疏肝理氣,消散結塊,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脹等症狀。
  2. 利水消腫:昆布富含藻膠酸,能吸附體內多餘的鈉離子,促進利尿,有助於消除水腫。這對於青木香散治療肝氣鬱結導致的肝脾濕熱、水腫等症狀具有輔助作用。

總之,昆布的加入,可以更好地發揮青木香散疏肝理氣、消散結塊、利水消腫的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青木香散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肺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青木香散主治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枳殼的加入可助其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2. 消食導滯,降氣化痰:枳殼同時具有消食導滯、降氣化痰的作用。青木香散中也常加入一些消食導滯、理氣化痰的藥物,如厚朴、陳皮等,枳殼的加入可加強消食導滯、降氣化痰的作用,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痰阻引起的胸悶、呼吸不暢等症。

青木香散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槐角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青木香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槐角的清熱涼血功效可輔助藥物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止痛:槐角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槐角的活血化瘀功效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木香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陰囊疝腫」。中醫稱此類證候為「疝氣」或「偏墜」,多因寒濕凝滯肝經,或氣血不暢所致。陰囊腫脹或如疝狀,古代醫家認為與「寒凝氣滯」相關,當以溫通散結、燥濕消腫為治則。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青木香(2兩)

    • 性味辛、苦、微寒,歸肝、胃經。
    • 傳統功效:行氣止痛、解毒消腫,尤擅疏通肝經鬱滯。《本草綱目》載其「治疝氣」,能解局部氣滯血瘀所致腫脹。
    • 本方為君藥,針對「氣滯」病機,疏通經絡以緩疝痛。
  2. 附子(1兩)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
    • 傳統功效:溫陽散寒、逐濕通絡。《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風寒咳逆,溫中,除寒濕」。
    • 此為臣藥,針對「寒濕」病機,助陽化氣以散陰囊寒凝,與青木香配伍,一溫一通,化解疝腫根本。
  3. 白灰(1兩)

    • 即石灰(生石灰或煅石灰),性味辛、溫,有毒。
    • 傳統外用功效:燥濕殺蟲、收斂止血。古代用於濕瘡、腫毒,取其燥濕消腫之性。
    • 此為佐藥,外用以吸濕斂瘡,助消陰囊水濕腫脹。
  4. 礬石(半兩)

    • 多指白礬(明礬),性酸、澀、寒。
    • 傳統功效:解毒燥濕、收斂止癢。《本草衍義》載其「治陰腫」,外用具收濕消炎之效。
    • 此為使藥,協同白灰增強燥濕收斂之力,並緩解局部炎症。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寒濕並治:附子溫散寒邪,青木香行氣化滯,共解寒濕凝滯肝經之病本。
  • 局部外收:白灰、礬石外用直接燥濕消腫,針對陰囊水濕停聚之標症。
  • 氣血同調:青木香行氣,附子溫通血脈,改善氣血運行,助腫脹消散。

總結
此方以內病外治為思路,內藥(青木香、附子)調理寒濕氣滯之體質,外藥(白灰、礬石)直接收濕消腫,體現中醫「標本兼顧」之法。其機理在於通過溫通肝經、燥濕斂瘡,使陰囊氣血通暢,水濕得化,疝腫自消。

傳統服藥法


青木香2兩,附子1兩,白灰1兩,礬石半兩。
上為散。
粉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散結的功效,主要用於小兒陰囊或如疝腫脹。陰囊腫脹者,可用本方內服,外用生大黃、黃柏、白礬等外敷;如疝氣患者,可用本方內服,外用芒硝、白礬等外敷。

相關疾病


乳腺炎乳房腺體瘤癤和癰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青木香散, 出處:《醫心方》卷四引《範汪方》。 組成:青木香2兩,附子1兩,白灰1兩,礬石半兩。 主治:腋臭。

青木香散, 出處:《顱囟經》卷下。 組成:狐陰1隻(炙),蒺藜(炒)、地膚皮、崑布、枳殼(炒)、槐子(炒)1分。 主治:孩子陰囊或如疝腫脹。

青木香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七。 組成:青木香3兩,滑石3兩,龍骨3兩,胡粉1兩,米粉1斤。 主治:瘭疽著手中、肩背,纍纍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癒後復發。

青木香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八。 組成:青木香2兩,紫葛2兩,紫檀2兩,朴消2兩,赤小豆2合,蜀升麻(銼)1兩,白蘞1兩,生礬石1兩。 主治:一切熱毒腫痛,並癰腫,乳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