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石飲

消石飲

XIAO SHI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石飲中使用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下通便,利水消石:芒硝味苦鹹,性寒,入大腸、膀胱經,具有瀉下通便、利水消石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結石阻滯所致的尿路結石、膀胱結石等,芒硝可通過瀉下通便、利水排石,起到通利水道、消石排石的作用。
  2. 引藥入石,增強療效:芒硝本身具有一定的溶石作用,同時其寒涼之性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石頭部位,加強消石作用。例如,消石飲中配伍滑石、車前子等藥物,芒硝可引導這些藥物進入石頭,增強藥效,促進結石排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消石飲」主治「產後脈躁」,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淳于意(倉公)醫案。其記載菑川王美人在產後因「脈躁」(脈象急促躁動),淳于意判定為「有餘病」(實證、熱證或瘀滯),遂投以消石一劑,服後出血如豆大數枚,症狀得緩。由此可見,此方針對產後血瘀化熱、氣機壅滯所致之躁脈,具清熱、化瘀、通滯之效。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藥物:消石(硝石)

  • 性味歸經:苦、鹹,寒;歸心、脾經。
  • 傳統功效
    • 《神農本草經》:「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
    • 《本草綱目》:「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五種淋疾,女勞黑疸,心腹絞痛,赤眼腫痛。」
  • 作用機理
    • 硝石性寒沉降,能清泄臟腑積熱,尤其擅長化解血分瘀熱。
    • 其鹹味軟堅,可破血瘀、通滯結,適用於產後瘀血未盡、郁而化熱之「脈躁」。

2. 配伍邏輯

  • 原案中,淳于意先以莨菪藥(具有鎮痛、解痙作用)助產,後因脈躁轉投消石,推測其治療思路如下:
    1. 產後瘀熱內阻:產後惡露不盡,瘀血鬱久化熱,氣機不通,反映於脈象即為「躁急」。
    2. 消石單刀直入
      • 清熱:寒性直折血分鬱熱。
      • 化瘀:咸寒軟堅,破散瘀結,使瘀血從下竅或微小出血(如「血如豆五六枚」)排出。

3. 潛在治療原理

  • 瘀去熱清:消石通過瀉下或局部活血作用,疏通產後瘀滯,熱隨血泄,脈躁自平。
  • 「出血」現象解讀:可能為服藥後瘀血分化、脈絡通暢之徵兆,未必為副作用,而是「瘀熱有出路」的表現。

綜合理論推論

「消石飲」以單味硝石為方,針對產後瘀熱壅滯之實證,通過清熱散瘀、通利血脈,達到「脈靜身涼」之效。其組方簡峻,體現古人「藥專力宏」與「有故無殞」的用藥思維,適用於體質尚實、瘀熱明顯者,非虛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消石。
產後脈躁 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菪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臣意復診其脈,而脈躁,躁者有餘病,即飲以消石一劑,出血,血如豆五六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消石飲, 出處:《史記》卷一○五。 組成:消石。 主治:産後脈躁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