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蝸牛丸

NEI XIAO WO NI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九十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2.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胃經 19%
肝經 15%
脾經 11%
腎經 11%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肺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蝸牛丸」方劑中使用蝸牛,主要是基於其藥性及功效。

蝸牛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滋陰潤燥等功效。其黏液富含蛋白質、膠原蛋白和透明質酸等成分,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疼痛。

此外,蝸牛還具有平肝潛陽、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肝陽上亢、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瘡瘍、肺熱咳嗽等病症。

內消蝸牛丸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濕熱內蘊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消炎止癢的效果。
  2. 疏風止癢: 薄荷能疏散風熱,並具有止癢作用,可以緩解因風熱上擾引起的皮膚瘙癢、丘疹等症狀,進一步改善蝸牛病的症狀,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內消蝸牛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溫胃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胃止痛之效。對於因寒邪客胃所致的胃脘疼痛、腹痛、嘔吐等症狀,丁香能溫中散寒,緩解疼痛。

二、行氣活血:丁香還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因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在治療蝸牛病時,丁香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局部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總而言之,丁香的溫胃止痛和行氣活血功效,使其成為內消蝸牛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病症。

主治功效


內消蝸牛丸方劑功效主治分析

《太平聖惠方》所載之「內消蝸牛丸」,主治小兒瘰癧,其組成藥物及其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方劑組成及藥物功效:

  • 蝸牛: 方中君藥。古方記載使用活蝸牛,去殼後入藥,功效為清熱解毒,利尿消腫。 蝸牛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效,針對瘰癧的腫脹、疼痛等症狀,可起到一定的消腫散結作用。 其清熱解毒之性,亦能緩解因感染引起的發熱等症狀。

  • 薄荷: 臣藥。具有疏風清熱、散寒止痛的功效。薄荷辛涼,能疏散風邪,清利頭目,對於瘰癧伴隨的發熱、頭痛等症狀,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同時,薄荷還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本方中薄荷不僅用於入丸,更用其湯汁送服藥丸,突顯其疏風清熱、促進藥物吸收的功效。

  • 丁香: 佐藥。功效為溫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味辛、性溫,具有溫中行氣的作用。 雖然瘰癧多為寒邪凝滯所致,但丁香的溫性並非用於直接溫散寒邪,而是考慮到寒邪凝滯可能導致氣機阻滯,因此以丁香溫中行氣,以助藥力運行,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小兒瘰癧,多因感受風邪,或臟腑虛弱,導致痰火凝結於頸部淋巴結而發病。內消蝸牛丸的治療策略主要體現在: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蝸牛為君藥,其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是治療瘰癧的根本。它能直接作用於腫塊,消散瘀滯,減輕腫痛。

  2. 疏風散寒,促進藥效: 薄荷的疏風清熱、散寒止痛功效,一方面可以緩解瘰癧伴發的發熱、疼痛等症狀,另一方面還能促進藥物吸收,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3. 行氣活血,協同作用: 丁香溫中行氣,可以促進氣血運行,防止氣滯血瘀加重病情,進一步輔助蝸牛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總而言之,內消蝸牛丸通過清熱解毒、疏風散寒、行氣活血等多重作用機制,共同達到消散瘰癧腫塊,緩解臨牀症狀的目的。 方中藥物配伍合理,君臣佐使分明,體現了古代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需要注意的是,此方劑適用於特定類型的小兒瘰癧,且需根據兒童體質和病情輕重調整藥量。

傳統服藥法


蝸牛子1分(120-130枚,活者去殼),薄荷末2兩,丁香末半兩。
上藥入乳鉢內同研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丸,空心以薄荷湯送下,晚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蝸牛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蝸牛子1分(120-130枚,活者去殼),薄荷末2兩,丁香末半兩。 主治:小兒瘰癧。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