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核膏

化核膏

HUA HE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全生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1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膀胱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25%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核膏」方劑中確實包含「蜘蛛」一味藥材,但並非直接使用蜘蛛本身,而是以其「蜘蛛網」為藥用。蜘蛛網在中醫藥典中被稱為「蛛絲」,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傳統醫學認為,蛛絲具有化解毒素、消散腫塊的效用,因此被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疾病。化核膏中加入蛛絲,旨在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幫助化解病竈,促進傷口癒合。

化核膏中加入蝸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軟堅散結: 蝸牛性寒,入肝經,具清熱解毒、軟堅散結之效。其黏液富含膠原蛋白,可潤滑組織,幫助消散腫塊。

二、活血化瘀: 蝸牛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化核膏中加入蝸牛,是為了利用其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化核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瘰癧、結核、惡核」,三者皆屬體表或皮下結聚成塊之疾患。傳統中醫認為多因風熱毒邪、痰瘀互結所致,尤其瘰癧(類似現代淋巴結結核)多責之於肝鬱化火、痰凝氣滯。膏藥外貼,旨在通過局部透藥,達到「軟堅散結、解毒消腫」之效,使結核「暗消」於無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推衍

  1. 蟲類搜剔,通絡破結

    • 壁虎、蜘蛛、蝸牛:蟲類藥善走竄,能「搜風通絡、化瘀散結」,尤適用於久病入絡之頑固結核。《本草綱目》載壁虎可「祛風散結」,蜘蛛能「破瘀消腫」,而蝸牛性寒,兼可「清熱解毒」。此三味以油熬枯,取其性而棄其質,專攻經絡鬱滯。
  2. 草本清解,疏風散熱

    • 首烏藤葉、甘菊根、薄荷、牛蒡、蒼耳:此類草本質輕上行,具「疏風清熱、透邪外達」之功,針對結核初起伴風熱表症(如腫痛發熱)者。尤其牛蒡子、蒼耳子為治瘰癧要藥,可引藥上行頭頸(瘰癧好發部位)。
  3. 苦寒瀉火,解毒消癰

    • 連翹、元參、苦參、白蘞、大黃:連翹為「瘰癧聖藥」,清熱散結;元參滋陰降火,治「熱毒結絡」;苦參燥濕、白蘞斂瘡,大黃瀉火化瘀。此組合側重「清解內伏熱毒」,防結核化膿。
  4. 化痰散結,活血通絡

    • 白芥子、僵蠶、水紅子仁:白芥子「化痰皮裏膜外之積」,僵蠶「化痰散風」,水紅子(即水飛薊仁)活血消積,三者協力瓦解痰瘀互結之病理基礎。
  5. 膏基與佐使之用

    • 木鱉油、黃丹:木鱉子油(應為製過之木鱉子浸油)「攻毒消腫」,黃丹(鉛丹)為傳統膏藥基質,具「收斂生肌」之效,與油熬製成膏後,可持久釋藥。
    • 丁香油、麝香、蘇合油:芳香走竄之品,能「透皮引藥深入」,並加強行氣活血之力,助藥效直達病所。

綜述治療機理
此方以「通絡破結、清熱化痰」為核心,蟲類藥直攻頑結,草本藥清解表裏,兼顧「外透風熱、內瀉火毒」,輔以膏藥形式使藥力持續滲透。然古人強調需內服「子龍丸」(甘遂、大戟等逐痰之劑)根治,反映外治僅能消有形之結,內在「毒根」仍須攻逐痰飲方可斷源。整體體現「外消內攻」的治療思路,符合瘰癧「本虛標實」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菜油4斤,壁虎14條,蜘蛛28個,蝸牛26枚。
後三味入油鍋熬至枯,浮油面,取出;再入新鮮首烏藤葉、甘菊根、薄荷、牛蒡、蒼耳等草各半斤,武火熬至草枯,出渣,俟油冷,再入連翹,元參、苦參、白蘞、白芥子、僵蠶、水紅子仁(各搗碎),大黃、荊芥、防風各4兩,浸一宿,熬至黑枯,以油瀝清,見過斤兩,加制木鱉油半斤,配炒黃丹慢入慢攪,攪勻,文火再熬,熬至滴水成珠,膏不粘指為度;再加入丁香油,麝香各2錢,蘇合油1兩,攪勻,退火。
攤貼。
無結核者忌用。
凡瘰癧結核惡核,此膏貼即暗消,但毒根不除,必以子龍丸日服三次,外用膏貼,方可除根,以杜後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淋巴肉瘤及組織肉瘤

相同名稱方劑


化核膏, 出處:《外科全生集》。 組成:菜油4斤,壁虎14條,蜘蛛28個,蝸牛26枚。 主治:瘰癧,結核,惡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