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硇丸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出於兩方面原因:
- 活血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活血化瘀功效,達到止痛的目的。
- 行氣止痛: 乳香亦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對於胸悶氣短、脘腹脹痛等症,乳香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以達到行氣止痛的功效。
因此,乳香在香硇丸方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是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硇丸中含有硇砂,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燥濕化痰:硇砂性寒燥,可有效祛除肺部濕痰,適用於痰多、咳喘等症。
- 清熱解毒:硇砂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病症。
因此,在香硇丸方劑中,硇砂作為主要藥材,發揮其燥濕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香硇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沉香,這是由於沉香的特殊藥理特性和在傳統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沉香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能夠調理氣血,緩解因氣滯引起的疼痛,尤其適合於胸悶、腹痛等症狀。其次,沉香還具有開胃消食的作用,能夠促進消化,幫助改善食慾不振的情況。
此外,沉香在中醫中被認為能夠安神、鎮靜,適合於緩解因情緒因素引起的身體不適,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沉香的芳香成分還有助於舒緩壓力,平衡身心,對於提升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有正面影響。
因此,沉香的特性與香硇丸的療效相輔相成,使其成為一種適合於多種症狀的綜合調理方劑,有助於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硃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腸氣,刺滿脹痛不可忍者」。古代所謂「小腸氣」,多指疝氣或下腹攻衝作痛之症,其病機常與寒凝氣滯、經脈不通相關。此處「刺滿脹痛」描述疼痛尖銳且脹滿難忍,屬氣血瘀阻之重症,故用溫通散結、行氣活血之法以緩急止痛。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性味與配伍邏輯
- 乳香(半兩):辛、苦、溫,歸心肝脾經,具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之效。其樹脂特性可深入經絡,消散瘀血,為治頑痛要藥。
- 硃砂(一錢):辛、鹹、溫,有毒,歸肝脾胃經,能軟堅散結、破瘀消積。古方中常用於痰瘀互結之症,其性走竄,可攻逐沉寒積冷。
- 沉香(二錢半):辛、苦、溫,歸脾胃腎經,善降氣溫中、暖腎納氣,既可助氣機下行以緩脹滿,又能溫補下元以治本。
- 黃蠟(半兩):甘、微溫,為賦形劑兼能緩和藥性,使諸藥緩釋於腸中,避免峻烈傷正。
方劑結構與作用層次
- 攻逐瘀結:乳香配伍硃砂,一重活血化瘀,一重破積散結,兩者相得益彰,針對「刺滿脹痛」之標實。
- 行氣溫通:沉香既佐乳香調暢氣機,又防硃砂過於峻烈,三者形成「行氣-活血-破結」聯動。
- 標本兼治:沉香溫腎助陽,黃蠟護胃緩行,暗合「急則治標,緩則顧本」之理。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溫通」為核心,針對下焦寒濕凝滯、氣血不暢之病機:
- 散寒開結:辛溫之品化解寒凝,硃砂破陰實而通經脈。
- 行氣導滯:沉香降逆氣,乳香調血脈,氣血同治以消脹滿。
- 蠟丸緩釋:黃蠟製丸延長藥效,使藥力持續作用於下焦,契合「疝痛」纏綿之特徵。
全方體現「通則不痛」之則,通過溫行氣血、攻削痰瘀,使氣機得暢,疝痛自止。惟硃砂性烈,古人用一錢之輕量,且以蠟制丸,顯見對毒性與藥效平衡之考量。
傳統服藥法
乳香半兩(別研),硇砂1錢(研細),好沈香2錢半(碾)。
上用黃蠟半兩,熔化了,下藥末,研和作條子,丸如雞頭大。
每服1丸,溫酒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香硇丸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香硇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乳香半兩(别研),硇砂1錢(研細),好沉香2錢半(碾)。 主治:小腸氣,刺滿脹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