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硫黃膏中包含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一、 殺菌消炎:硫磺具有強大的殺菌作用,可有效抑制真菌、細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對於皮膚病例如濕疹、癬症等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 止癢止痛:硫磺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灼痛等症狀,並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於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促進傷口癒合。
在中藥方劑「石硫黃散」中,菟蕬子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補腎壯陽、溫經散寒的功效。菟蕬子性溫味甘,能夠補腎壯陽、溫經散寒,適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冷痛等問題。與硫黃等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菟蕬子能夠增強方劑的溫腎壯陽作用,對改善男性性功能障礙有良好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石硫黃膏]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白癜風,皮膚斑白,毛髮亦變」,即皮膚出現白色斑塊,毛髮隨之褪色的病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皮膚問題多與風邪侵襲、氣血失和、或濕熱蘊結相關,導致局部氣血瘀滯、膚失濡養。本方外用以直接作用於患處,旨在祛風除濕、解毒殺蟲、活血通絡,從而促使膚色恢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石硫黃(研)
- 性溫燥,具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效。外用可深入皮膚,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色素沉著。
- 推測作用:刺激患處代謝,破除風濕鬱滯。
白礬(燒)
- 煅後收斂性強,能燥濕解毒、止血蝕瘡。
- 推測作用:收斂皮表,防止病邪擴散,並輔助硫黃增強殺蟲之效。
朱砂(研)
- 性微寒,重鎮安神,外用可解毒防腐。
- 推測作用:鎮靜局部風邪亢動,與硫黃協調寒溫,平衡藥性。
水銀
- 古人用以攻毒殺蟲,針對頑固皮膚疾患。
- 推測作用:深入滲透,克制濕毒瘀結,但需配伍他藥減其毒性。
麝香
- 辛香走竄,活血散結、開竅通絡。
- 推測作用:引藥透皮,促進氣血運行,助色素復生。
黃柏(末)
-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推測作用:制約硫黃、水銀的溫燥與毒性,防止化熱傷陰。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攻毒透邪:以硫黃、水銀為主,直擊皮膚風濕毒邪,破除色素脫失之根源。
- 寒溫並用:硫黃之溫配黃柏之寒,朱砂之涼佐麝香之辛,避免過燥或過寒傷膚。
- 活血通絡:麝香攜諸藥透達病所,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促新生。
- 賦形載藥:臘月豬脂(冬季採收的脂肪)滋潤皮膚,緩和刺激,助藥力持久滲透。
四、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通過外塗,直接作用于皮膚白斑處:
- 殺蟲解毒:硫黃、水銀、白礬針對風濕毒邪,消除外在致病因素。
- 促進代謝:麝香、硫黃刺激局部血液循環,改善氣血供應。
- 調節色素:活血與解毒並行,調節皮膚色素沉著機能。
- 防護修復:黃柏清熱防感染,豬脂潤膚防乾裂,輔助癒合。
結語
[石硫黃膏]以毒攻毒、寒溫兼施,體現古代外治法「峻藥緩攻」的思路。其配伍注重藥性相制相成,針對白癜風的風濕瘀阻病機,通過局部透藥與整體調節結合,達到「祛邪復色」之效。
傳統服藥法
石硫黃(研)1分,白礬(燒)1分,朱砂(研)1分,水銀1分,麝香1分,黃柏(末)1分。
上藥和水銀,研於瓷鉢中,以水銀盡,用臘月豬脂和如泥,充拭淨,塗之,日3-5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硫黃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石硫黃半兩半,墨1兩半。 主治:白癜風,皮膚斑白,毛發亦變。
石硫黃膏, 出處:《外台》卷二十二引《廣濟方》。 組成:石硫黃(研)1分,白礬(燒)1分,朱砂(研)1分,水銀1分,麝香1分,黃柏(末)1分。 主治:緊唇瘡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