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湯
SHI LI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三九引《聖惠》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67)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大腸經 33%
脾經 33%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榴湯方劑中包含石榴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根部藥效: 石榴根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解毒、止瀉止痢的功效。其含有鞣質、生物鹼等成分,能夠抑制腸道內細菌生長,有效治療腸炎、痢疾等病症。
- 配伍增效: 石榴根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夠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石榴根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材配伍,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熱毒熾盛引起的各種疾病。
因此,石榴根作為石榴湯方劑中的一味藥材,對於治療相關病症具有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榴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記載主治「寸白蟲(絛蟲)與蛔蟲」,屬古代驅蟲方劑。其特色在於結合酸斂、苦寒、辛熱三類藥物,以調節腸道環境、抑制蟲體活動,並可能通過瀉下作用排出蟲體。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酸石榴(君藥)
- 酸澀收斂:古代經驗認為,蟲體遇酸則靜,《神農本草經》載石榴「主下痢脫肛,殺三蟲」。其高濃度有機酸(如鞣質、枸櫞酸)可麻痺蟲體神經肌肉,抑制其活動。
- 瀉下導滯:生石榴富含纖維與果膠,可能促進腸道蠕動,協助排出蟲體。
黃連(臣藥)
- 苦寒燥濕:黃連苦寒,清熱燥濕,殺蟲藥理成分(如小檗鹼)對寄生蟲代謝有抑制作用。《本草綱目》明言其能「除蛔」。
- 協同效應:與酸石榴搭配,酸苦湧瀉,可能強化腸道收斂與驅蟲效果。
乾薑(佐藥)
- 辛熱制衡:炮乾薑辛溫,制約黃連苦寒,避免損傷脾胃陽氣;其辛辣成分(如薑烯酚)可能局部刺激腸道,干擾蟲體寄生環境。
- 溫中止瀉:針對蟲症常見的腹痛、腹瀉,乾薑能溫中緩急,調節腸道功能。
阿膠(使藥)
- 潤養護陰:蟲病日久易耗傷陰血,阿膠甘平滋潤,保護腸黏膜,緩和酸收苦燥之弊。
組方思維與推論
此方結構體現「酸苦辛並用法」:
- **酸(石榴)**麻痺蟲體 → **苦(黃連)**殺蟲瀉熱 → **辛(乾薑)**溫通腸道 → 共奏「靜蟲、殺蟲、排蟲」之效。
- 加入阿膠反映「驅蟲勿傷正」的思維,尤其適合體虛或寄生蟲引發慢性消耗者。
可能的增效機制
石榴酸收與黃連苦降形成「酸苦瀉下」作用,乾薑的溫通輔助排出麻痺的蟲體;阿膠的黏滯性可能包裹蟲體碎片,減少對腸道的刺激。此方適用於腸道環境偏寒濕或寒熱錯雜(如蛔蟲腹痛、絛蟲節片排出)的蟲症,但具體療效需結合體質辨證。
傳統服藥法
酸石榴1枚(大者),黃連(去須)1兩,乾薑(炮)2兩。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加阿膠2片令烊,頓服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榴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九引《聖惠》。 組成:酸石榴根(南引者,掘取洗淨,細銼)半升。 主治:寸白蟲,蛔蟲。
石榴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 組成:酸石榴1枚(大者),黃連(去須)1兩,乾薑(炮)2兩。 主治:冷利洞泄及赤白滯痢。
石榴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六引《廣濟方》。 組成:醋石榴根(東引者)1大握,蕪荑3兩,牽牛子半兩(熬末)。 主治:寸白蟲,蟲如馬藺葉大,於下部出不盡,令人漸漸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