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楝根湯
LIAN G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楝根湯中加入石榴根,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收斂止瀉:石榴根性收斂,能固澀腸胃,有助於止瀉,配合楝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緩解因濕熱內蘊、脾虛泄瀉等引起的腹瀉。
- 驅蟲止癢:石榴根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與楝根相輔相成,能有效治療因寄生蟲感染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病症。
石榴根與楝根相配,可以增強藥效,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楝根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一些與皮膚相關的病症,如濕疹、瘡癬等。在楝根湯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槐根這一重要藥材。槐根性寒味苦,根據中醫理論,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由於濕疹及瘡癬等皮膚病多因熱毒內盛所致,因此槐根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症下藥以達到療效。
此外,槐根還能收斂止瀉,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腹瀉亦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在楝根湯中加入槐根,除了能夠增強整個方劑清熱解毒的能力外,還可藉由其涼血之功,幫助改善因熱毒導致的出血現象。總體而言,槐根在楝根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該方劑治療皮膚病的效果,同時也兼顧了內科相關症狀的調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楝根湯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蛔蟲攻心腹痛」,即小兒因腸道寄生蛔蟲擾動,引起心窩或腹部劇烈絞痛之證。古醫認為蛔蟲喜溫惡寒,遇酸則靜,遇苦則下,遇辛則伏,此方結合苦、酸之性,專攻驅蟲止痛。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楝根皮(有子者):
- 性味苦寒,有毒,入肝、小腸經,為傳統驅蛔要藥。
- 苦能降泄,寒可清熱,其毒性直接麻痺蛔蟲,使其失去附著腸道之力,隨排便排出。
- 《本草綱目》載其「殺三蟲,治遊風熱毒」,尤擅長驅除蛔蟲。
酸石榴根:
- 性味酸澀溫,入大腸經。
- 酸味使蛔蟲靜伏(蛔蟲「得酸則靜」),減輕其攻竄所致腹痛;澀性兼能收斂腸道,輔助蟲體排出。
- 古方多以其配伍苦藥,增強驅蟲之效。
槐根(東引者):
- 選東向生長的槐根,取其「東引」升發之氣,助藥力上行後再下行,調暢氣機。
- 性味苦涼,清熱解毒,可緩解蟲積所致濕熱鬱結;其纖維質地或能促進腸道蠕動,助蟲體排出。
【組方邏輯推理】
- 苦酸並用,蟲伏而瀉:
楝根皮之苦寒麻痺蛔蟲活性,酸石榴根之酸澀抑制蛔蟲躁動,二者協同,先靜後驅。槐根則疏利氣機,輔助蟲體下行。 - 煎服法設計:
「空心頓服」使藥力直達腸道,迅速發揮作用;去滓濃煎,集中有效成分,加強藥效。
【綜論】
此方為典型的「苦酸驅蛔」配伍,針對蛔蟲特性(畏苦喜甘)而設,通過麻痹、靜伏、瀉下的多重機制達到止痛驅蟲之效。然蛔蟲腹痛常因腸寒或濕熱誘發,本方偏寒,若兼中焦虛寒者,或需佐以溫中藥調護。
傳統服藥法
梗根皮(有子者)1握,酸石榴根1握,槐根1握(切碎,用東引者)。
上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去滓,空心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楝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四。 組成:梗根皮(有子者)1握,酸石榴根1握,槐根1握(切碎,用東引者)。 主治:小兒蛔蟲攻心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