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脯湯

乾脯湯

QIAN P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大腸經 33%
脾經 33%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脯湯中包含石榴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石榴根性味甘酸,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所致的腹瀉,石榴根能有效地固澀腸胃,止瀉止痢。
  2. 消炎止痛:石榴根具有一定的消炎止痛功效,對於一些由炎症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石榴根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而言之,石榴根在乾脯湯中起到收斂止瀉、消炎止痛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脯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外臺秘要》,主治「寸白蟲」(即絛蟲感染)。古醫家觀察此蟲形似寸斷白節,多因食生肉或未熟肉類,蟲卵寄生腸道所致。方中強調服藥時機(月朔至初五)、空腹嚼脯、按壓腹腹等細節,反映古人對蟲體活動規律與藥力運行的精微掌握。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乾脯(乾肉片)

    • 據《本草綱目》,畜肉能「引蟲」而「安蟲」。乾脯嚼食先行,可誘蟲聚集,類似現代「驅蟲前誘導進食」之邏輯,使蟲體放鬆依附,後續藥力易於作用。
    • 質地堅韌需咀嚼,或藉口腔動作刺激消化分泌,間接促進腸道蠕動,助排蟲體。
  2. 石榴根

    • 其皮含石榴鹼(pelletierine),對絛蟲神經節具麻痺作用,古謂「殺三蟲」《名醫別錄》。水煎萃取有效成分,直接作用蟲體,使之癱瘓脫落。
    • 性澀,兼緩瀉下,助蟲排出而不致過瀉傷正。

配伍邏輯與作用鏈推演:

  • 「誘-殺-排」三步設計:乾脯為誘餌,石榴根為殺蟲主力,按腹輔助藥力推行(類似物理性腸道推動),形成完整驅蟲鏈。
  • 時間選擇:古人認為月初蟲頭向上(可能對應蟲體活躍期),此時用藥易觸及蟲體,反映「因勢利導」思想。

文化與科學交織之處
雖「月相影響蟲體」之說缺乏實證,但空腹服藥、分段給藥(3次間隔)、 physical manipulation(按腹)等細節,暗合現代寄生蟲治療中「空腹用藥以增濃度」「分劑量確保覆蓋」「腸道按摩助排出」等原則,體現古經驗的直觀合理性。

此方簡效,直指病機,足見唐以前對寄生蟲病已有系統觀察與對策。

傳統服藥法


乾脯1片(如手大),石榴根1握。
上銼細。
以水4升,浸1宿,明日平旦煎至1升,去滓,分3服,空腹先嚼乾脯1片,即服藥,如人行10里許,又1服。每服藥後,以手按患人腹上,藥力易行,其蟲自下。凡服藥取月1日至5日,蟲頭向上,服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乾脯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九。 組成:乾脯1片(如手大),石榴根1握。 主治:寸白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