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子散
SAN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正印》卷上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熱 (2.22)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腎經 18%
肺經 9%
脾經 9%
胃經 9%
心包經 9%
大腸經 9%
小腸經 9%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包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子散的組成中包含輕粉,原因如下:
- 瀉熱解毒:輕粉性寒,能瀉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熱黃疸等症狀。三子散的組成中,以輕粉與其他藥材搭配,可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引藥下行:輕粉性重,能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竈。三子散中的其他藥材,如皁角刺、甘遂等,性較溫燥,輕粉的作用可以引導這些藥材下行,使其更有效地發揮功效。
三子散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化痰: 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寒邪客肺、痰溼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 宣通鼻竅: 白芥子辛溫,能通鼻竅,適用於鼻塞不通、嗅覺減退等症。三子散中加入白芥子,可起到宣通鼻竅,改善鼻塞症狀的作用。
總體而言,白芥子在三子散中起到溫肺化痰、宣通鼻竅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子散中包含韭菜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補腎:韭菜子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溫陽補腎、助陽固精之效。對於陽虛所致的腎虛陽痿、遺精滑精等症,具有較佳的治療作用。
- 活血化瘀:韭菜子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三子散中加入韭菜子,旨在通過其溫陽補腎、活血化瘀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子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三子散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積痰宿滯」。此證多因痰濁久積、氣機壅滯所致,症見胸脘痞悶、咳嗽痰多黏稠、或宿食不化、氣逆不降。方中三子皆屬辛溫之品,能溫化痰飲、降氣消滯,尤宜於寒痰壅塞或痰阻氣逆之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真蘇子(紫蘇子)
- 性味歸經:辛溫,入肺、大腸經。
- 核心作用:降氣化痰、止咳平喘,兼能潤腸通便。
- 運用邏輯:針對痰壅肺氣上逆之咳喘,其辛溫之性可散寒開鬱,質潤則兼緩痰黏之弊。
白芥子
- 性味歸經:辛熱,入肺、胃經。
- 核心作用:溫肺豁痰、利氣散結,尤善祛「皮裏膜外」之痰。
- 運用邏輯:專攻痰濕凝滯之頑痰結聚,辛熱走竄力強,助蘇子通徹痰濁。
韭菜子
- 性味歸經:辛甘溫,入肝、腎經。
- 核心作用:補腎溫陽、理氣散瘀,兼能化痰通絡。
- 運用邏輯:從下焦溫煦腎陽,助氣化以杜絕痰生之源;其辛散之性輔助二子通滯消積。
(二)全方配伍機制
- 協同增效:
三藥皆以「辛溫」為共性,共奏溫化寒痰、降氣導滯之效。蘇子偏降,芥子偏散,韭菜子偏溫,三者分治上、中、下三焦之痰氣,使痰化氣順,積滯自消。 - 煎服法意義:
以河水煎煮成稀粥狀,取其輕清之氣上浮,兼顧護胃之效,符合「治上焦如羽」之理。
(三)推衍應用延伸
此方雖以治痰為主,然痰與氣、瘀常互結,故對氣滯痰阻之胸痹、痰瘀互結之痞滿,亦有潛在應用空間。然須辨明痰之寒熱屬性,若屬熱痰或陰虛燥咳,則非所宜。
總結:三子散以溫通消痰為長,藥簡力專,體現古人「以子治子」(種子類藥多降氣化痰)與「溫化寒積」之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真蘇子(微焙)1兩,白芥子(微焙)1兩,韭菜子(微焙)1兩。
上為末。
用河水3碗,煎1碗,如稀粥樣,帶熱服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子散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子散, 出處:《醫學正印》卷上。 組成:真蘇子(微焙)1兩,白芥子(微焙)1兩,韭菜子(微焙)1兩。 主治:積痰宿滯。
三子散, 出處:《中國藥典》一部。 組成:訶子200g,川楝子200g,梔子200g。 主治:清熱涼血,解毒。主治:溫熱,血熱,新久熱。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