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香膏中加入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沉香氣味芳香,入脾、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的功效。十香膏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脘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症,沉香能溫通氣血,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 芳香闢穢: 沉香氣味濃鬱,具有芳香闢穢之功,可提振精神,舒緩情緒。十香膏中加入沉香,不僅有助於治療疾病,更能改善藥膏氣味,使其更加宜人,提高患者的服藥體驗。
十香膏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對於因寒氣入侵導致的胃寒、嘔吐、腹痛等症狀,丁香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丁香氣味芳香,能起到芳香闢穢的作用,可改善因飲食不潔、濕熱內蘊導致的胃口不佳、食慾減退等症狀,同時也能增進食慾,提高消化功能。
因此,在十香膏中加入丁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芳香闢穢、醒脾開胃的功效,提升藥效,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十香膏中包含白檀,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項特點:
- 芳香闢穢:白檀香氣清幽,能有效驅除異味,與十香膏中其他芳香藥材如丁香、肉桂等配合,可使藥膏散發濃鬱香氣,達到醒脾開胃、芳香闢穢的效果。
- 清熱解毒:白檀性涼,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與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共同作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用於外用治療皮膚病、傷口感染等。
十香膏中加入甘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芳香開竅,行氣止痛: 甘松氣味芳香,性溫,入肺、脾經,具有開竅醒神、行氣止痛之效。十香膏旨在治療鼻塞、頭痛、風寒濕痹等症,甘松的芳香氣味可通鼻竅,行氣止痛,改善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 甘松還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十香膏中多為辛溫燥烈之品,配合甘松,可加強溫陽散寒之力,有助於驅除體內寒濕,改善風寒濕痹等症狀。
十香膏中加入鬱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鬱金味辛、苦,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十香膏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鬱金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芳香開竅: 鬱金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十香膏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亦有芳香開竅之功,鬱金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促進氣血運行,達到通竅醒神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香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外科疑難險症,一切無名腫毒」,其核心在於「解毒、消腫、拔膿」。古代外科常見癰疽瘡瘍、癤腫潰爛等症,多因熱毒蘊結、氣血壅滯所致。十香膏以「膏藥」外貼形式,直接作用於患處,既能解毒散結,又可促進膿液排出,適合病情複雜或病因不明的腫毒(即「無名」),體現中醫外治法「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1. 芳香透散、行氣活血(主結構)
- 沈香、丁香、白檀、甘松、鬱金:五者皆屬芳香類藥材,氣味辛香走竄,能行氣開鬱、通絡散結。此配伍借香藥之性穿透皮膚,改善局部氣血壅滯,緩解腫痛。《本草綱目》載沈香「調中補五臟」,丁香「治癰疽惡肉」,白檀「散風熱腫毒」,甘松「理氣止痛」,鬱金「行氣解鬱」,合而強化通散之力。
2. 解毒拔膿、生肌斂瘡(輔助結構)
- 乳香、木香、白膠香:三者均具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之效,尤其乳香擅長促進潰瘍排膿,白膠香(楓香脂)可解毒斂瘡,木香加強行氣。
- 龍齒(古代多用煅龍齒):性澀,能收斂瘡口,防止毒邪內陷,兼鎮靜安神(古代認為可安定瘡毒「躁動」)。
- 蘇合油、麝香:為關鍵透皮藥引,蘇合油「通竅辟穢」,麝香「開經絡之壅遏」,助諸藥快速滲透至病所,增強解毒透膿之效。
3. 載體與賦形(基礎結構)
- 麻油、黃丹:為傳統膏藥基質。麻油浸藥可提取脂溶性成分,緩和刺激;黃丹(鉛丹)與油熬製成膏,具拔毒生肌之效,並使藥性緩釋。
治療原理綜述
十香膏的設計反映「以香行氣、以毒攻毒、以外治內」的邏輯:
- 氣行則毒散:芳香藥群(沈香、丁香等)疏通局部氣滯,改善微循環,阻斷腫毒發展。
- 香藥透皮引經:麝香、蘇合油引領藥力深入,直達病灶,增強解毒(如鬱金)與拔膿(如乳香)作用。
- 膏藥物理效應:黃丹膏體覆蓋患處,形成「拔毒—斂瘍」的動態環境,既促進膿液排出,又加速瘡面修復。
此方配伍嚴謹,內含「行氣—解毒—透膿—生肌」四層次,符合中醫外科「腐去則新生」的治療原則,適用於病程纏綿、毒滯血瘀之頑固性瘡瘍。
傳統服藥法
沈香5錢,丁香5錢,白檀5錢,甘松5錢,鬱金5錢。
解毒,消腫,拔膿。
麻油浸7日,慢火養5日後,以文武火煎20-30沸,去滓,入黃丹收,以乳香、木香、白膠香、龍齒、蘇合油末5錢,麝1錢,攪勻,候凝作片。攤紅絹上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香膏, 出處:《理瀹》。 組成:沉香5錢,丁香5錢,白檀5錢,甘松5錢,鬱金5錢。 主治:解毒,消腫,拔膿。主治:外科疑難險症,一切無名腫毒。
十香膏, 出處:《夀世保元》卷九。 組成:白礬(炒)1錢,輕粉1錢,水銀1錢,雄黃1錢,川椒(去子炒)1錢,樟腦1錢,檳榔1個(研末),杏仁40個(去皮,同研),大風子(去皮肉,另研)40個。 主治:疥瘡遍身風癢。
十香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沉香半兩(銼),檀香半兩(銼),丁香半兩(末),鬱金香半兩(銼),甘松香半兩(銼),麝香1分(細研),熏陸香半兩(細研),白膠香半兩(細研),龍齒半兩(細研),黃丹6兩,麻油1斤,蘇合香半兩(銼),木香半兩(末)。 主治:風毒瘡腫,癰疽,疔贅,瘤癭。
十香膏,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沉香1錢,麝香1錢,木香5錢,丁香5錢,乳香5錢,甘松5錢,白芷5錢,安息香5錢,藿香5錢,零陵香5錢(同爲細末),當歸2兩,川芎2兩,黃耆2兩,木通2兩,芍藥2兩,細辛2兩,升麻2兩,白蘞2兩,獨活2兩,川椒2兩,藁本2兩,菖蒲2兩,厚朴2兩,木鱉子2兩,官桂2兩,商陸根2兩(銼碎),桃仁5錢,杏仁5錢,柏子仁5錢,松子仁5錢,槐枝2兩,桑枝2兩,柳枝2兩,松枝2兩(銼),沒藥2兩,輕粉2兩,雄黃2兩,朱砂2兩,雲母石2兩,生犀角2兩,亂發灰2兩,白礬灰2兩(另研如粉),真酥豬脂2兩,羊腎脂2兩,黃丹1斤,清脂麻油3斤。 主治:五發,惡瘡,結核,瘰癧,疳瘻,疽,痔。
十香膏,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 組成:大黃5錢,當歸尾5錢,桃仁5錢,鱉甲5錢,半夏5錢,麻黃5錢,牙皂5錢,細辛5錢,烏藥5錢,赤芍5錢,川山甲5錢,草烏5錢,大戟5錢,白芷5錢,桂皮5錢,貝母5錢,天花粉5錢,防己5錢,金銀花5錢,巴豆(去殼)5錢,蓖麻子(去殼)5錢,黃耆5錢,防風5錢,荊芥5錢,白附子5錢,牛膝5錢,羌活5錢,獨活5錢,良薑5錢,紅花5錢,牛蒡子5錢,蘇木5錢,連翹5錢,白及5錢,白蘞5錢,天麻5錢,甘草節5錢,海風藤5錢,黃連5錢,黃柏5錢,黃芩5錢,柴胡5錢,千金子5錢,全蠍5錢,僵蠶5錢,蜂房5錢,玄參2兩,苦參2兩,發灰5錢,猬皮1兩,蜈蚣3條,蛇蛻1條,桃枝寸許長者1段、柳枝寸許長者1段、槐村寸許長者1段、桑枝寸許長者各一段。 主治:癰疽發背,乳癖,便毒,閃腰挫氣,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手足頑麻,痞塊疝氣,楊梅,風毒,一切腫毒瘡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