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管丸
BA GU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丁甘仁家傳珍方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拔管丸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象牙。根據古代醫書記載,象牙在中醫理論裡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一些與熱毒相關的疾病,例如咽喉腫痛或是其他需要「拔管」、「排膿」的情況。然而,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日益強烈,以及國際間對於象牙交易的嚴格管制,使用真正的象牙作為藥材已經不再被允許。
在當代中醫臨床應用上,會選擇替代品來取代象牙,例如使用人工合成材料或其它具有相似功效的天然藥材如牛黃、珍珠等來代替。這些替換藥材同樣能夠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並且符合現代社會對生態保護的要求。因此,雖然古方中的拔管丸可能含有象牙,但在實際應用時應遵循法律法規及倫理原則,選用合適的替代藥物,確保既能發揮療效又不違反保育精神。
拔管丸方劑中包含穿山甲,其主要原因如下:
- 通經活絡: 穿山甲性味辛、鹹,歸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效。拔管丸主治乳癰、瘰癧等症,穿山甲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減輕腫痛,加速病竈消退。
- 化瘀散結: 穿山甲有破血逐瘀、消腫散結之功。拔管丸中加入穿山甲,可幫助化解乳房或頸部淋巴結的瘀血腫塊,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進而改善乳癰、瘰癧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拔管丸」主治一切遠年瘡毒,起管成漏(即瘻管、竇道),膿水時流,久不收口之症。此類病症多因瘡瘍潰後餘毒未清,氣血虧虛,或濕熱瘀滯,導致瘡口難以癒合,形成管道,持續流膿。古代醫家認為,此方具「祛腐生新、收斂瘡口」之效,旨在清除瘻管內腐敗組織,促進新肉生長,最終令瘡口閉合。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解析
炒生地(4兩):
- 性甘寒,能涼血清熱、滋陰養血。
- 此處炒用,減其寒性,增其濡養之效,兼顧久病陰血耗傷之體。
炒槐米(2兩):
- 苦微寒,清熱涼血,尤善治下部濕熱腫毒。
- 炒後緩和藥性,兼收斂止血之效,針對瘻管膿血滲出。
多蝟皮(2張):
- 即刺蝟皮,味苦性平,傳統用於止血斂瘡、化瘀通絡。
- 《本草綱目》載其「主五痔陰蝕、下血」,善治瘻管潰瘍。
象牙屑(4兩):
- 甘寒,解毒生肌,古代視為「拔毒長肉」要藥。
- 其質堅韌,象徵「拔管」之力,能促進瘻管脫落與組織修復。
酒歸身(2兩):
- 當歸酒製,增強活血補血之功,助氣血運行以生新肉。
炒黃耆(2兩):
- 甘溫益氣,炒後更增溫補之力,托毒外出,促進瘡口收斂。
廣膠(2兩,土炒成珠):
- 即黃明膠,滋陰潤燥、止血斂瘡,土炒後增強固澀之性。
川山甲(1兩2錢,土炒):
- 穿山甲,性走竄,具「透膿拔毒」之效,為治瘻管要藥。
- 土炒減其峻烈,專注通絡散結,引藥直達病所。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攻補兼施:
- 攻邪:以象牙屑、蝟皮、川山甲直接「拔管祛腐」,清除瘻管內敗血腐肉;槐米清熱解毒,防其化膿。
- 扶正:黃耆、當歸、生地益氣養血,助機體生肌長肉,標本兼顧。
動靜結合:
- 穿山甲、蝟皮走竄通絡(動),搭配廣膠、生地滋陰固澀(靜),既能祛腐又不傷正。
局部與整體調節:
- 針對瘻管局部用藥(如象牙屑拔毒),同時調理全身氣血(如黃耆、當歸),改善瘡瘍久不癒合之根本。
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結合「清熱解毒、化瘀通絡、益氣托毒、生肌收口」多種機制,尤其「象牙屑+穿山甲+蝟皮」的組合,可能通過以下途徑起效:
- 溶解瘻管內壞死組織,促進脫落。
- 刺激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肉芽生長。
- 抑制細菌滋生,減少膿液分泌。
燈芯湯送服,取其清心利濕之性,助藥力下行;忌火酒(烈酒),恐其助濕熱而耗血,反不利瘡口癒合。
此方體現「祛腐生新」外治理念,亦呼應內科「托裡透膿」之法,為古代外科治療慢性瘻管的重要方劑。
傳統服藥法
炒生地4兩,炒槐米2兩,多蝟皮2張,象牙屑4兩,酒歸身2兩,炒黃耆2兩,廣膠2兩(土炒成珠),川山甲1兩2錢(土炒)。
上為末,砂糖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晨起燈芯湯送下。服2料。
服藥時善節養;忌飲火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拔管丸,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組成:炒生地4兩,炒槐米2兩,炙猬皮2張,象牙屑4兩,酒歸身2兩,炒黃耆2兩,廣膠2兩(土炒成珠),川山甲1兩2錢(土炒)。 主治:年久瘡毒成管者。
拔管丸, 出處:《丁甘仁家傳珍方集》。 組成:蛐蟮1斤(韭菜地上者佳,酒洗淨,瓦上炙炭),蜣螂蟲(瓦上炙炭)8個,刺猬皮5錢,象牙屑1兩,穿山甲(炙黃)1兩。 主治:一切遠年瘡毒,起管成漏,膿水時流,久不收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