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飲

XIAO MAI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脾經 33%
腎經 33%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麥飲中含有小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除煩: 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經,具有清熱除煩、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心熱煩躁、口渴多飲、小便不利等症狀,小麥能起到清熱降火、滋潤生津的作用。
  2. 健脾和胃: 小麥亦有健脾和胃之功,能緩解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因此,小麥飲中加入小麥,不僅可以清熱解毒,同時也能起到養護脾胃的作用。

主治功效


小麥飲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籍文獻,《聖濟總錄》、《世醫得效方》、《幼幼新書》、《金匱翼》、《劉涓子鬼遺方》、《太平聖惠方》、《胎產心法》、《張氏醫通》等多部醫籍均記載了小麥飲方劑,其應用範圍較廣,主治功效也呈現多樣性,但核心圍繞著小麥的特性展開。綜合分析,小麥飲主要功效如下:

一、 安胎、利產:

《聖濟總錄》記載小麥飲可用於治療「逆產不正」、「婦人橫產倒生,死胎在腹,脹爛不出,催生」。這說明小麥具有安胎、利產的功效。其治療原理可能與小麥的養心安神作用相關。孕期心神不安易導致胎兒不安,小麥能養心安神,使母體心神寧靜,從而有利於胎兒的穩定及順利分娩。

二、 消腫利尿、和胃:

《聖濟總錄》記載小麥飲用於治療酒疸,症狀為「腹滿如水狀,心中懊憹,不能下食,時時欲吐」。 酒疸與肝膽濕熱相關,小麥的利尿消腫作用能排除體內濕熱,其健脾和胃作用則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金匱翼》也記載小麥飲單獨使用,治療酒疸,說明其利尿消腫及和胃功效。其治療原理在於小麥能利水消腫,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及濕熱之邪,同時緩解脾胃不和造成的症狀。

三、 治金瘡腸出:

《劉涓子鬼遺方》明確記載小麥飲用於治療「金瘡中腹,腸出不能內之」,這是小麥飲最為重要的古代應用。 古代醫學認為,金瘡腸出為外傷導致腸臟脫出,小麥飲可能通過其特殊的收斂作用,幫助腸臟回納。 這個作用機制目前尚待進一步研究,可能與小麥中的某些成分具有促進組織修復、消炎止痛的作用有關。

四、 養陰安神、緩解嘔吐:

《胎產心法》及《張氏醫通》中提及,小麥飲可用於治療孕婦嘔吐不止的症狀。文中提到「用小麥飲養其本氣以安之,且又平胃下氣止煩,一舉兩得」。此處的治療原理應是通過小麥的養陰安神、平胃降逆作用,來緩解肝氣犯胃引起的嘔吐、煩躁等症狀。

總結:

小麥飲方劑的組成簡單,但其功效卻十分多元,這與小麥本身所具有的多種藥理作用密切相關。古籍記載的小麥飲治療範圍涵蓋了婦科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以及外科創傷,其治療原理涉及到養心安神、健脾和胃、利尿消腫、收斂止痛等多個方面。 然而,許多機理尚需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闡明。 需注意的是,本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現代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小麥(揀淨,炒)、小豆(揀淨,炒)等分。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小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 組成:生小麥2合。 主治:酒疸。

小麥飲, 出處:《鬼遺》卷二。 組成:小麥5升。 主治:金瘡中腹,腸出不能納之。

小麥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組成:小麥(揀淨,炒)、小豆(揀淨,炒)等分。 主治:逆産不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