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百合湯

加味百合湯

JIA WEI BAI H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2%
胃經 21%
心經 16%
脾經 10%
大腸經 5%
肝經 4%
膀胱經 4%
腎經 4%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百合湯中加入烏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百合湯以滋陰潤肺、清心安神為主,但若患者伴隨肝氣鬱結、脾胃不和而出現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則需加入烏藥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以增強療效。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烏藥性溫,能溫中止嘔,與百合湯中的百合、麥冬等藥物相配伍,既能緩解嘔吐,又能協調藥性,避免百合湯滋陰過度而導致脾胃虛寒。

總之,加味百合湯中加入烏藥,是為了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兼顧疏肝理氣、降逆止嘔,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加味百合湯」中包含「百合」,主要因為百合具備以下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1. 滋陰潤肺:百合味甘性微寒,入肺經,能滋陰潤肺,清熱止咳,適用於肺熱咳嗽、燥咳等症狀。

2. 安神定志:百合還具有養心安神之效,能寧心安神,改善失眠多夢、心煩不安等症狀。

因此,百合的滋陰潤肺、安神定志功效,與「加味百合湯」的治病機制相契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肺熱咳嗽、失眠等症狀,達到整體療效。

加味百合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與百合、麥冬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川貝母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幫助清除肺部積熱,進一步緩解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使療效更為顯著。

加味百合湯中加入瓜簍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消腫:瓜簍皮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濕熱內蘊、脾虛水停所導致的浮腫,如水腫、腹脹等症狀,瓜簍皮能幫助利水消腫,減輕症狀。
  2. 清熱解毒:瓜簍皮還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盛導致的口渴、尿赤、小便不利等症狀,瓜簍皮能清熱解毒,輔助百合湯清熱潤肺,改善患者體內環境。

此外,瓜簍皮還能通絡止痛,與百合湯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百合湯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通陽化氣,寬胸散結:薤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通陽化氣、散結消痰之效。百合湯以養陰潤肺為主,但部分病症可能伴隨胸悶氣滯,如痰多難咳、心胸鬱結等。薤白的加入可助百合湯疏通氣機,緩解胸悶,改善呼吸道症狀。
  • 溫化寒痰,助百合清熱:百合湯主要清肺熱、養陰潤燥,但若患者伴有寒痰,則單用百合湯可能難以徹底化痰。薤白性溫,可溫化寒痰,與百合相輔相成,達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效果。

總之,薤白在加味百合湯中起到通陽化氣、化痰散結的作用,協同百合湯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百合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有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開胃健脾: 白荳蔻性溫,味辛,具有芳香化濕、醒脾開胃的功效,可緩解百合湯滋陰潤肺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增進食慾,促進藥物吸收。
  2. 理氣止嘔,降逆止咳: 白荳蔻還具有理氣止嘔、降逆止咳的作用,可改善因脾胃不和、氣逆上衝引起的噁心嘔吐、咳嗽等症狀,對於伴有上述症狀的咳嗽患者,加入白荳蔻能增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百合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胸膈痛」,指胸骨後方至橫膈膜(心窩處)的疼痛,多因氣滯、痰阻、鬱熱或血瘀所致。古代醫家認為,胸膈疼痛與心肺氣機不暢、痰濁阻滯或肝胃不和相關,需調氣、化痰、開鬱以通暢胸陽。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烏藥(1錢5分)

    • 性味辛溫,入肺、脾、腎、膀胱經。
    • 功效:行氣止痛,疏理胸腹滯氣,尤善治「氣逆胸膈痞滿」。
    • 作用:為君藥,針對胸膈氣滯之痛,調暢氣機。
  2. 百合(4錢)

    • 性味甘微寒,入心、肺經。
    • 功效:潤肺養陰,清心安神,古方多用於「胸脅鬱熱疼痛」。
    • 作用:緩解氣鬱化熱或陰虛導致的胸膈不適,與烏藥一溫一涼,調和陰陽。
  3. 貝母(杵,2錢)

    • 川貝母性微寒,浙貝母性苦寒,皆入肺經。
    • 功效:化痰散結,開鬱降氣,主治「痰熱鬱結之胸悶」。
    • 作用:化痰以通胸膈之壅塞。
  4. 瓜蔞皮(2錢)

    • 性味甘寒,入肺、胃、大腸經。
    • 功效:寬胸散結,清熱化痰,為「胸痹要藥」。
    • 作用:與薤白協同,仿《金匱要略》栝蔞薤白湯之意,宣通胸陽。
  5. 薤白(3錢)

    • 性味辛苦溫,入肺、胃、大腸經。
    • 功效:通陽散結,行氣導滯,專治「胸痹刺痛」。
    • 作用:與烏藥共助氣行,與瓜蔞皮化濁開痹。
  6. 白蔻(去殼杵,7分)

    • 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
    •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善醒脾開郁。
    • 作用:佐助烏藥理氣,兼防痰濕再生。

三、方劑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氣滯為主,痰鬱為輔:烏藥為君,配薤白、白蔻行氣;百合、貝母、瓜蔞皮兼顧化痰清熱,結構層次分明。
  • 寒溫並用:烏藥、薤白偏溫,百合、瓜蔞皮偏涼,避免辛燥傷陰或寒凝滯氣。
  • 胸陽得通,痰氣兩解:全方以「行氣開鬱→化痰散結→通陽止痛」為路徑,契合胸膈痛之病機。

此方推測適用於「氣滯痰阻型胸痛」,症見胸悶脹痛、呼吸不暢、或伴咳嗽痰黏,舌苔薄膩,脈弦滑者。

傳統服藥法


烏藥1錢5分, 百合4錢, 貝母(杵)2錢, 瓜蔞皮2錢, 薤白3錢, 白蔻(去殼,杵)7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辛溫,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煎,以免破壞有效成分。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百合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烏藥1錢5分,百合4錢,貝母(杵)2錢,瓜蔞皮2錢,薤白3錢,白蔻(去殼,杵)7分。 主治:胸膈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