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明散
ER M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明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 燥濕健脾: 蒼朮性辛溫燥,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祛除脾胃濕邪,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濕阻中焦、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二明散為治療濕阻中焦之證,加入蒼朮有助於疏通濕邪,健脾利濕。
- 升陽散寒: 蒼朮亦具升陽散寒之效,可溫暖脾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畏寒肢冷等症狀。二明散中,蒼朮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改善整體病症。
二明散方中加入大青鹽,主要是針對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大青鹽為大青葉的鹽水提取物,其性寒涼,味苦鹹,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對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炎症,如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同時,大青鹽的鹹味亦有助於引藥入血,加強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其更能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明散中加入木賊,主要源於其利尿消腫、止血止癢的功效。木賊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清熱利尿、止血止癢、消腫生肌之效。
方劑中加入木賊,可針對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濕疹瘙癢等症狀發揮作用。其利尿消腫之效能,有助於排出體內濕熱,改善水腫;止血止癢的功效,則可緩解濕疹等皮膚病的瘙癢症狀。因此,二明散中加入木賊,可增強方劑的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內外障眼」,即泛指眼目內外之障蔽疾患。古醫所謂「障眼」多指視物昏矇、翳膜遮睛等症,涵蓋現代白內障、角膜混濁、視力模糊等範疇。其功效機理當以「燥濕昇陽,退翳明目」為核心,針對濕濁上泛、清陽不昇所致的目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蒼朮(米泔浸製)
- 米泔浸七日並換水,取其「去燥烈之性,存昇陽之功」,避免過於溫燥傷陰。
- 配伍青鹽炒黃,鹽性下行而引藥入腎,反佐蒼朮之昇散,使濁降清陽得升,眼目得養。
- 蒼朮本擅「燥濕健脾」,能除內濕蘊結(濕濁上蒙清竅致目昏),且其氣芳香,可透達翳障。
木賊(童便浸製)
- 童便浸漬取其「鹹寒降火」之性,制木賊疏風力而增其入血分、清肝熱之效。
- 木賊傳統為「退翳要藥」,其體輕中空,能疏散肝經風熱,尤善消目翳外障。《本經逢原》謂其「主目疾浮翳」。
- 焙製後減其寒涼,避免過傷陽氣。
組方思維推理
此方結構「一升一散,標本兼顧」:
- 蒼朮主內,燥濕運脾以絕濕濁之源(治本),兼昇陽氣以濡目竅;
- 木賊主外,輕清走表以散風熱翳障(治標)。二者相配,內消濕滯、外退雲翳,共成「內外兼治」之勢。米飲調服更助藥力温和上行,契合「目為清陽之竅」的生理特性。
延伸思考
古人製方之妙,在於炮製與配伍的細緻調整:
- 米泔浸蒼朮、童便浸木賊,均為「制其偏性,存其功用」,體現「中病即止」的治療觀。
- 青鹽炒後棄用,暗含「引經報使」之意,藉鹽之沈降助蒼朮作用趨向下焦,再間接促使清陽上達於目。此類手法在眼科方劑中尤為常見,反映古人對「氣機升降」的重視。
傳統服藥法
蒼朮4兩(米泔浸7日,逐日換泔,切片別研,青鹽1兩同炒黃色,去鹽用朮),木賊2兩(童便浸1-2日,洗,焙)。
上為散。
每服1錢匕,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二明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一。 組成:蒼朮4兩(米泔浸7日,逐日換泔,切片别研,青鹽1兩同炒黃色,去鹽用朮),木賊2兩(童便浸1-2日,洗,焙)。 主治:內外障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