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膏子

水銀膏子

SHUI YIN GAO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15%
腎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1%
大腸經 7%
三焦經 3%
脾經 3%
小腸經 3%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脾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8-28

方劑組成解釋

水銀膏子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水銀,主要因其具備特殊的藥理功能。水銀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具有毒性的金屬,通常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疾病,特別是與痰濕、癖疾有關的症狀。水銀的化學性質使其能夠穿透人體的生理屏障,從而達到消毒、清熱解毒的效果。

然而,水銀的使用需謹慎,因為其毒性可對人體造成損害。中醫在使用水銀時,往往會在方劑中配伍其他藥材,以減少其毒性,並提高療效。水銀膏子主要用於治療一些疑難病症,例如皮膚病或某些慢性病。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水銀的使用已越來越謹慎,許多傳統使用水銀的方劑也面臨現代醫學的挑戰。因此,瞭解其成分與作用機制,有助於在臨牀應用中做到安全有效的治療。

水銀膏子方劑中包含銀箔,主要原因有二:

  1. 引藥入骨: 銀箔性滑,可引導藥物深入肌膚,直達病竈,更有效地治療骨病、筋骨疼痛等病症。
  2. 增強療效: 銀箔本身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消腫止痛、殺菌止癢,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銀箔在水銀膏子方劑中,起到了引藥入骨、增強療效的重要作用。

水銀膏子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水銀膏子多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而青黛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毒,與水銀的殺菌消炎作用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傷口癒合。
  2. 涼血止血: 青黛能涼血止血,對於水銀膏子治療的瘡瘍腫毒,若有出血情況,青黛能起到止血的作用,減少出血量,加快傷口癒合。

水銀膏子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滲透力:芒硝性寒,味苦鹹,具有瀉下、軟堅、消腫、引藥入內的功效。其溶解性強,可幫助水銀膏中的藥物成分更有效地滲透至患處,發揮治療作用。

2. 促進排毒:芒硝可使局部組織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並可吸附毒素,幫助排泄,從而加速水銀膏的消炎止痛、殺菌解毒效果。

「水銀膏子」中含有「胡黃連」,此藥方屬於外用膏藥,以水銀為主藥,用於治療皮膚疾病。胡黃連加入的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解毒:胡黃連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水銀相輔相成,增強其殺菌消炎的作用,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止癢止痛:胡黃連亦具有一定的止癢止痛作用,可緩解因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總之,胡黃連在「水銀膏子」中起着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輔助作用,與水銀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水銀膏子主治「子生七日以後,半月以前,手足抽動者」,即新生兒出生後7至15天內出現手足抽搐的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與胎毒、風熱或痰火內擾有關,尤其小兒臟腑嬌嫩,易受外邪或內生病理因素影響,導致肝風內動、經絡不舒而見抽動。此方以水銀為主藥,結合清熱解毒、化痰息風之品,推測其傳統應用意在「清熱解毒、化痰息風、鎮驚安神」,針對胎毒夾熱或風痰上擾所致抽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水銀

    • 製法特殊(竹筒貯藏、鉛封後置廁所,端午取出),此過程可能利用糞便中微生物分解作用,使水銀與硫化物或其他成分反應,生成「輕粉」(甘汞,Hg₂Cl₂),降低水銀毒性並增強鎮驚效驗。
    • 水銀性寒重鎮,傳統認為能「墜痰降火、安神定驚」,對痰熱驚風有速效,尤其針對小兒急症抽搐。
  2. 臣藥:青黛、牙消、胡黃連

    • 青黛:清肝瀉火,涼血解毒,助水銀清泄肝經風熱。
    • 牙消(芒硝):瀉下通便,導熱毒從腸道而出,減輕熱毒上攻。
    • 胡黃連:清虛熱、除疳熱,針對小兒胎毒未清或內熱積滯。
  3. 佐使藥:黃葵花、鉛霜、白羊骨髓

    • 黃葵花:性涼滑利,可能用於利濕通絡,緩解筋脈拘急。
    • 鉛霜(醋酸鉛):極細粉末外用可收斂生肌,內服少量能「鎮心安神」,但需嚴格控制劑量。
    • 白羊骨髓:滋養潤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峻藥傷正。
  4. 製劑與用法

    • 以綠豆大丸劑外灌,劑型小而精,適合新生兒服用。
    • 水研灌服,避免固體藥物損傷稚嫩臟腑。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重鎮息風、清熱解毒、化痰通絡」三法:

  • 水銀、鉛霜鎮墜痰火,平肝息風;
  • 青黛、胡黃連清肝膽鬱熱,除胎毒;
  • 牙消、黃葵花通腑瀉熱,使邪有出路;
  • 骨髓潤養調和峻烈之性。

全方以攻邪為主,針對急症實證,透過速降痰熱、抑制風動,緩解抽搐。然其用藥峻烈(水銀、鉛霜),需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症,體現古代醫家「以毒攻毒」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水銀1兩(青竹筒貯之,臘日下廁中,鉛蓋密封勿穢入,端午取出,銀在上如雪),青黛3分,牙消3分,黃葵花1分,胡黃連6分。
鉛霜為極細末,白羊骨髓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丸,水研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水銀膏子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同名稱方劑


水銀膏子,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三引《仙人水鑑》。 組成:水銀1兩(青竹筒貯之,臘日下廁中,鉛蓋密封勿穢入,端午取出,銀在上如雪),青黛3分,牙消3分,黃葵花1分,胡黃連6分。 主治:子生七日以後,半月以前,手足抽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