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中散
BAI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六引魏不伐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中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中含罌粟殼之緣由,源於古代醫學對其鎮痛與止瀉效用之認知。罌粟殼,源自罌粟植物,富含多種生物鹼,如嗎啡、可待因等,能有效緩解疼痛並抑制腸道蠕動,故常用於治療腹瀉、咳嗽及各種疼痛。然而,罌粟殼亦具一定成癮性及潛在副作用,現代醫學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遵從專業醫師指導。在百中散中,罌粟殼與其他草藥相輔相成,既增強療效,又降低單一成分可能帶來之風險。此方顯示了中醫藥理之精妙,以及對自然物質深入理解與應用之智慧。但患者應明確認識到,即便為傳統藥方,仍須謹慎使用,避免過度依賴,確保安全有效。
百中散方中加入厚朴,主要是利用其 行氣燥濕 的功效。
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其具有 行氣消積、燥濕止瀉 的功效。方中加入厚朴,一方面可以 行氣化痰,消食導滯,緩解因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另一方面,厚朴也能 燥濕止瀉,針對因脾胃濕困導致的腹瀉、便溏等症狀起到改善作用。
因此,厚朴在百中散中起到 疏理氣機、燥濕健脾 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百中散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百中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機不暢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等症,生薑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嘔吐症狀。
- 調和藥性: 百中散中多用寒涼藥材,如黃連、黃芩等,生薑的溫性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過於傷胃,更好地發揮藥效。此外,生薑還能解藥毒,有助於降低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百中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普濟方》,主治「一切痢」,即泛指各類痢疾(赤痢、白痢、久痢等)。痢疾多因濕熱、寒濕或脾胃虛弱導致氣血瘀滯、腸道傳導失常,症見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百中散以單味罌粟殼為主,取其強效收澀之性,直接固腸止瀉,緩解急性痢疾的滑脫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罌粟殼(製過)
- 經薑汁浸、炒乾炮製後,減輕其峻澀之性,增強溫中作用。
- 罌粟殼味酸澀、性平,歸大腸經,能「澀腸止瀉、止痛」,為中醫「急則治標」之代表藥物。其機理在於:
- 抑制腸道過度蠕動,減少腹瀉次數(物理性收斂)。
- 所含生物鹼(如嗎啡類成分)具局部麻醉效果,緩解裡急後重及腹痛。
配伍與用藥思路
- 以米飲(米湯)送服,利用其甘平之性補益脾胃,輔助罌粟殼固護腸胃,避免單用收澀藥導致邪氣滯留。
- 生冷油膩禁忌,反映此方針對「標急」設計,需暫避加重腸道負擔之物。
適用情境推論
- 此方為單捷小劑,適合痢疾初起、瀉下無度時「先止其滑脫」,為後續調治爭取時間。然因其僅治標而未祛邪(如濕熱、積滯),若純屬濕熱痢(發熱、痢下臭穢)單用恐閉門留寇,需搭配黃連、木香等清熱導滯藥。
三、潛在限制
古人用此方多考量「暴痢」之急,現代應用需辨證:
- 對虛寒久痢(脾胃陽虛)較宜,配合溫補藥。
- 若痢疾由細菌感染所致(如疫毒痢),需結合清熱解毒之品,單用可能延誤病機。
總結:百中散體現「收澀法」治痢思路,透過固澀腸道治標,其組成精簡而藥效專一,反映古代對急症處理的務實策略。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用薑汁浸1宿,炒乾)。
上為末。
每服2錢,米飲調下。
忌生冷油膩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及兒童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百中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萆薢不拘多少。 主治:痔疾。
百中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二十二。 組成:罂粟殼(用薑汁浸1宿,炒乾)。 主治:久痢。
百中散, 出處:《百一》卷六引魏不伐方。 組成:罂粟殼(去上下蒂頂鬲,銼成片子,蜜炒令赤色)3斤,厚朴3斤(去粗皮,用生薑汁淹1宿,炙令薑汁盡爲度)。 主治:一切痢。
百中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水鑑》。 組成:黃葵花2分,白芷2分,延胡索2分,檳榔10分,鬱金4分,蚯蚓1條,黃鹽6分,蝦蟆少許,白米1勺,牛肉脯2分,蜘蛛(灰)1個。 主治:小兒頭發焦黃赤,日漸黑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