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葉洗方

柏葉洗方

BAI YE XI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肺經 18%
心經 18%
大腸經 9%
腎經 9%
脾經 9%
胃經 9%
肝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葉洗方中包含側柏葉,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側柏葉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熱毒瘡瘍、濕疹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2. 收斂止癢,消炎止痛:柏葉洗方多用於皮膚病的治療,側柏葉的收斂止癢、消炎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炎症、瘙癢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側柏葉是柏葉洗方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的治療目的相符。

柏葉洗方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增強解表散寒功效: 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之效。與柏葉搭配,能更有效地驅散外感風寒,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協調藥性: 柏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作用。而紫蘇葉性溫,可以中和柏葉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胃,同時也能促進藥性更好地發揮。

柏葉洗方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沙苑子味甘、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之效。柏葉洗方常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等,而沙苑子可輔助清熱利濕,加速病竈消退。
  2. 滋陰補腎,固澀止瀉: 沙苑子亦有滋陰補腎、固澀止瀉之效。柏葉洗方若用於治療溼熱下注所致的陰虛濕熱之症,沙苑子可以滋陰補腎,緩解濕熱下注的症狀,改善病患的體質。

因此,沙苑子在柏葉洗方中起到清熱利溼、消腫止痛,以及滋陰補腎、固澀止瀉的功效,使方劑更有效地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葉洗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牛皮癬(白疕風)、魚鱗癬(蛇皮癬)及其他皮膚乾燥脫屑類皮膚病。牛皮癬與魚鱗癬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多與「風邪鬱表」「血燥生風」「肌膚失潤」相關。其特徵為皮膚增厚、乾燥、脫屑,甚至搔癢難忍。古人認為此類病症需從清熱、潤燥、祛風止癢入手,而外治法可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症狀。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側柏葉(4兩)

    • 性味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
    • 傳統功效:涼血止血、祛風解毒,兼能潤燥。
    • 本方應用:清血分之熱,緩解皮膚燥熱脫屑,近代研究亦顯示其具抗炎、抑菌作用,對皮膚炎症有效。
  2. 蘇葉(紫蘇葉,4兩)

    • 性味辛溫,歸肺、脾經。
    • 傳統功效:解表散寒、行氣和胃,外用以祛風止癢。
    • 本方應用:利用其辛散之性,透達肌膚鬱滯,助側柏葉清熱之餘,改善局部氣血循環。
  3. 蒺藜秧(8兩)

    • 指白蒺藜或刺蒺藜之莖葉部分,性味辛苦微溫,歸肝經。
    • 傳統功效:祛風止癢、平肝解鬱,為皮膚風癢要藥。
    • 本方應用:針對「風邪襲表」之搔癢,調和肝血,助紓緩皮膚乾燥緊繃感。

配伍邏輯與外治機制

  • 清熱潤膚:側柏葉為君,清血熱兼潤燥;蘇葉為佐,辛散助藥力透皮。
  • 祛風止癢:蒺藜秧用量最大,主導祛風作用,協同側柏葉抑癢。
  • 煮沸外洗:水煎後藥物成分溶出,直接作用於患處,軟化角質、緩解脫屑。熱薰亦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改善乾燥狀態。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雖無內服,仍依循「清熱、祛風、潤燥」原則,針對皮膚病機設計簡效外用法。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4兩,蘇葉4兩,蒺藜秧8兩。
清熱、潤膚、止癢。
共為粉末。
裝紗布袋內,用水5-6斤,煮沸30分鐘,去滓浸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牛皮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苔癬皮膚脫屑白疕

相同名稱方劑


柏葉洗方,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側柏葉4兩,蘇葉4兩,蒺藜秧8兩。 主治:清熱、潤膚、止癢。主治:牛皮癬(白疕風),魚鱗癬(蛇皮癬)及其他皮膚乾燥脫屑類皮膚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