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問方中使用硫磺,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殺蟲止癢:硫磺性溫,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咬、濕疹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有良好療效。古人常以硫磺研末外敷或內服,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
二、解毒消腫:硫磺亦能解毒消腫,適用於外傷腫痛、毒蛇咬傷等情況。其能將毒素排出體外,促進傷口癒合。但硫磺毒性較強,需慎用,且需醫生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問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身冷脈微,手足厥而躁」,屬寒邪深入、陽氣衰微之證,症狀特點為:
- 身冷脈微:陽氣虛衰,不能溫煦肌表,故身冷;推動無力,故脈微。
- 手足厥逆:陽氣不達四末,陰寒內盛,致手足冰冷。
- 躁動不安:陰寒內擾,虛陽浮越,出現躁擾不寧的「陰躁」之象,此為真寒假熱之危候。
此證為少陰病範疇,需急溫回陽,以防陽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硫黃(5錢)
- 性味: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
- 傳統功效:補火助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 作用機理:
- 峻補命門真火:硫黃為純陽之品,直入腎經,助命門之火,破散沉寒痼冷。
- 通陽達絡:溫通十二經脈,使陽氣布達四肢,緩解厥逆。
- 特殊用藥考量:硫黃雖有毒,但「艾湯調服」可制其毒性,並協同增強溫陽之力。
艾湯(調服)
- 性味:苦辛溫,歸肝、脾、腎經。
- 傳統功效:溫經散寒,止血安胎。
- 協同作用:
- 引藥歸經:艾草能引硫黃之火直入三陰,加強溫裏散寒效果。
- 緩和毒性:艾葉芳香溫和,可制硫黃燥烈之性,避免傷陰劫液。
治療原理
- 回陽救逆:硫黃大熱之性,速補腎陽,驅逐陰寒,使陽氣復振而脈漸出,肢體轉溫。
- 汗法解表:服藥後「睡起汗出」,是陽氣來復、寒邪外透之象,屬「陰病出陽」的佳兆,表明內寒已散,營衛得通。
- 鎮斂浮陽:硫黃能固攝浮越之虛陽,配合艾湯安中,使躁動得寧,神志漸安。
總結
此方以硫黃為君,艾湯為使,針對少陰病陰盛格陽之危證,通過「溫腎陽、通經絡、發汗驅寒」的機理,實現回陽救逆之效。其用藥峻猛,直達病所,體現古方「急證用峻藥」的辨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硫黃5錢。
艾湯調服。即時安臥,良久睡起,汗出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百問方, 出處:《醫學入門》卷四。 組成:硫黃5錢。 主治:傷寒身冷脈微,手足厥而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