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榆湯

葵榆湯

KUI Y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6%
小腸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6%
膀胱經 16%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葵榆湯中包含冬葵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消腫: 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其能有效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配合,有助於通利水道,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達到消腫利水的效果。
  2. 潤腸通便: 冬葵子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緩解便祕,促進排便,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停滯導致的便祕、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冬葵子在葵榆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葵榆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小便不通」及「妊娠小便不通,臍下妨悶,心神煩亂」,其核心病機為下焦氣化不利、水濕壅滯。妊娠時胎氣壓迫膀胱,或濕熱瘀結導致水道閉阻,腑氣不通,故見小便癃閉、臍腹脹滿;濁陰不降則擾及心神,引發煩亂不安。方中葵子與榆皮協同,旨在通利二便,疏泄下焦,使水濕濁邪從前後陰分消,緩解腹悶煩躁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冬葵子(葵子)

    • 性味甘寒,歸大腸、小腸、膀胱經,傳統用於「滑竅利水」。其富含黏液質,能潤滑腸道、軟堅散結,促進腸道蠕動以通大便;另可利尿通淋,針對小便澀痛或閉阻,尤其適合妊娠水腫伴便秘者。
    • 《本草綱目》載其「通五淋,利小便」,古人取其「滑利下行」之性,引濕熱從二便出。
  2. 榆白皮(榆皮)

    • 性味甘平,偏走大腸與膀胱,功效「利水通淋,滑腸通便」。其纖維質及膠質能增潤腸液,助葵子通腑;另有利尿作用,可協同葵子增強水道排泄。
    • 《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大小便不通」,古代多用於實證閉結,取其「內外分消」之效。

配伍邏輯
兩藥均屬「滑利通降」之品,形成「二便同治」的增效組合:

  • 協同作用:葵子偏走前陰(利尿),榆皮偏走後陰(通便),共解下焦壅滯。
  • 藥性平衡:甘寒(葵子)與甘平(榆皮)相配,無峻烈之弊,適合妊娠體弱不耐攻伐者。
  • 病理對應:水濕停滯、氣化不利時,二便不通互為因果。通大便可降肺氣以利水道(提壺揭蓋),利小便則減輕腸道水腫以助排便,體現「腑以通為用」的治療思路。

適用證候推論
此方適合「實證偏熱」之閉癃便秘,見小便點滴難出、腹脹按之硬、口乾舌燥、舌苔薄黃者。若屬虛寒津虧之便秘或妊娠氣虛下陷之尿閉(如小腹墜脹、神疲乏力),則非所宜。其簡便輕靈之配伍,反映古代對急症「通則不痛」的實用思維。

傳統服藥法


葵子1升,榆皮(切)1升。
上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心情煩燥妊娠小便不通

相同名稱方劑


葵榆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葵子1升,榆皮(切)1升。 主治:大小便不通。妊娠小便不通,臍下妨悶,心神煩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