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葶藶散

三味葶藶散

SAN WEI TING L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心經 18%
胃經 18%
脾經 9%
腎經 9%
肝經 9%
膀胱經 9%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8-26

方劑組成解釋

三味葶藶散中加入通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利水消腫: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與葶藶子、大黃協同作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加速體內水分代謝,緩解水腫症狀。
  2. 通經下乳:通草還有通經下乳的作用,對於產後乳汁不通,可促進乳汁分泌,緩解乳房脹痛。雖然三味葶藶散並非專用於治療產後乳汁不通,但通草的加入也起到了輔助作用,避免因利水過強而損傷乳汁。

三味葶藶散的組成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佐助葶藶瀉肺水: 葶藶性寒,善於瀉肺水,但易傷脾胃。茯苓性平和,能健脾利濕,補脾氣,避免葶藶傷脾胃,協同葶藶更有效地瀉肺水。
  2. 利水滲濕,通暢水道: 茯苓能利水滲濕,通暢水道,促進水液代謝,配合葶藶消腫止痛,加速水腫消退。

總之,茯苓在三味葶藶散中起到健脾利濕、通暢水道的作用,佐助葶藶瀉肺水,使藥效更佳。

三味葶藶散的組成中包含葶藶子,其主要原因在於:

  1. 瀉肺降氣: 葶藶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之效。對於肺熱壅盛、咳嗽喘息、痰多粘稠等症狀,葶藶子能清熱化痰,宣肺降氣,起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2. 利水消腫: 葶藶子兼具利水消腫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對於因肺熱、脾虛等原因導致的水腫,葶藶子能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更佳的利水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味葶藶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小便急痛不利,莖中疼痛」。此證屬中醫「淋證」範疇,多因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所致,表現為小便澀痛、排尿不暢,甚則尿道灼熱或莖中刺痛。

方劑組成與功效分析

  1. 葶藶(2兩)

    • 性味苦寒,歸肺、膀胱經,傳統用於瀉肺行水、通利水道。《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癥瘕積聚結氣、利水道」,此處取其「通淋瀉熱」之功,直接清泄膀胱濕熱,緩解小便澀痛。
  2. 茯苓(3兩)

    • 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長於「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傷寒論》中茯苓多用於水濕停滯之證。此方中協同葶藶增強利水之效,並通過健脾防止苦寒傷胃,使濕熱從小便而出。
  3. 通草(3兩)

    • 性味甘淡微寒,歸肺、胃經,《日華子本草》言其「明目、退熱、催生、下胞、下乳」,臨床多用於「清熱利尿、通淋」。其質輕透利,能導引濕熱下行,尤善舒緩尿道澀痛,與葶藶共為方中核心藥對。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瀉熱為主,滲濕為輔:葶藶苦寒直折濕熱,通草淡滲引邪外出,茯苓健脾滲濕,三者協同形成「清利結合」之勢,針對濕熱膠結膀胱之病機。
  • 標本兼顧:茯苓健脾防濕熱再生,通草通絡止痛治標,葶藶瀉肺啟上源(肺為水之上源)以助下焦氣化,體現「提壺揭蓋」思路。
  • 劑量配比:茯苓、通草量重(3兩),佐證本方以「通利水道」為首要;葶藶量稍減(2兩)防苦寒過度,凸顯古人用藥權衡之妙。

此方簡潔有力,三藥相須為用,共奏「清熱通淋、利水止痛」之效,契合濕熱淋證之核心病機。

傳統服藥法


通草3兩,茯苓3兩,葶藶2兩。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水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味葶藶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通草3兩,茯苓3兩,葶藶2兩。 主治:小便急痛不利,莖中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