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楝子散

MU XIANG LIAN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脾經 16%
胃經 10%
心經 7%
三焦經 7%
膽經 7%
肺經 7%
大腸經 7%
膀胱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2%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膽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楝子散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楝子苦寒,入肝、脾經,善於行肝氣,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木香則以行氣止痛見長,兩者配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疼痛,如胸脇痛、脘腹痛、消化不良等,是臨牀常用的方劑。

木香楝子散中包含萆薢,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消腫,健脾化濕:萆薢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化濕之效。方中楝子苦寒,善於清熱解毒,但易傷脾胃,而萆薢可健脾利濕,緩解楝子對脾胃的損傷,協同其利水消腫之效。

2. 疏通水道,化解濕熱:萆薢能利水通淋,疏通水道,將體內濕熱排出,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如木香、白蔻仁等,共同起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

木香楝子散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石菖蒲性辛溫,歸心、肝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溼開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方中木香、楝子等藥物以疏肝理氣爲主,而石菖蒲的加入,則可增強其疏肝解鬱之效,協同其他藥物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

二、開竅醒神,提高療效:石菖蒲具有開竅醒神之功,可增強心神之氣,從而提高藥物治療效果。方中以木香、楝子等藥物治療肝鬱脾虛所致的消化不良、精神不振等症,石菖蒲的加入,則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提升精神狀態,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木香楝子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以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配合楝子消積止痛,以達緩解肝胃氣滯、脘腹脹痛等症狀之目的。
  2. 調和脾胃: 木香可健脾消食,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調節脾胃,使藥物充分發揮療效。

木香楝子散中加入荔枝核,是基於其燥濕止瀉的功效。荔枝核性味苦澀,歸脾、胃經,具有溫脾胃、消食積的作用,且能燥濕止瀉

方中以木香、楝子為主,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濕氣下注、腹痛泄瀉等症。加入荔枝核,可加強燥濕止瀉的效果,並溫脾胃,助消化,進一步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主治功效


木香楝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木香楝子散主治小腸疝氣、膀胱偏墜,久治不愈者。

組方:

  • 川楝子:疏肝理氣,消腫止痛。
  • 萱草根:利水通淋,祛風除濕。
  • 石菖蒲:開竅醒腦,化痰止咳。
  • 木香:行氣止痛,調和脾胃。
  • 荔枝核:散結消癥,活血止痛。
  • 萆薢: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古籍記載及分析:

  1. 《瘍醫大全》《醫宗必讀》 提到此方可治療“疝氣久不愈者”。
  2. 《雜病廣要》 描述了木腎的症狀,如陰丸腫大作痛,頑痹結硬,並指出是由於嗜慾過度,腎經虛弱,濕熱凝滯所致。木香楝子散被推薦用於治療“偏墜初起”和“患久,藥之不效,或一核縮入小腹,痛不可忍”的患者。
  3. 《瑞竹堂經驗方》《醫學綱目》《証治準繩‧雜病》《雜病源流犀燭》《張氏醫通》《濟陽綱目》《馮氏錦囊祕錄》 均記載了此方,並強調其對“小腸疝氣,膀胱偏墜,久患,藥不效者”的神效。其中,《瑞竹堂經驗方》和《醫學綱目》還特別提到了使用巴豆炒制其他藥材的方法,以“先滌去所蓄之邪熱,然後補之”。
  4. 《証治準繩‧類方》 記載了與木香楝子散組成相似的“川苦楝散”,也用於治療疝氣。
  5. 《沈氏尊生書》 提到木香楝子散可用於治療“種種諸疝病”。

治療原理分析:

木香楝子散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疏肝理氣: 疝氣多與肝氣鬱結有關,川楝子和木香均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2. 散結消癥: 荔枝核具有散結消癥的功效,可以消除腫塊,減輕症狀。
  3. 利水滲濕: 萆薢、石菖蒲和萱草根都有利水通淋的作用,可以排除體內多餘的水濕,減輕腫脹和疼痛。
  4. 祛寒止痛: 結合古文中使用巴豆炒藥的記載,此方可能還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尤其針對因寒邪引起的疝氣。
  5. 綜合調理: 木香楝子散通過多味藥物的配伍,達到疏肝理氣、散結消癥、利水滲濕、祛寒止痛等多重功效,從而綜合調理,治療久治不愈的疝氣。

總結:

木香楝子散是一個針對久治不愈的小腸疝氣和膀胱偏墜的有效方劑。它通過疏肝理氣、散結消癥、利水滲濕和祛寒止痛等多重作用,改善氣機運行,消除腫塊,排除水濕,緩解疼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從古籍記載來看,此方療效顯著,值得臨牀應用和進一步研究。

傳統服藥法


川楝子30個(巴豆20枚同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萆薢半兩,石菖蒲1兩(炒),青木香1兩(炒),荔枝核20枚(炒)。上為細末。
每服2錢,加麝香少許,空心炒茴香、鹽、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本方具有行氣、破血、散結、止痛的功效,主治小腸疝氣,膀胱偏墜,久不癒者。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木香楝子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六引《易簡方》。 組成:川楝子30個(巴豆20枚同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萆薢半兩,石菖蒲1兩(炒),青木香1兩(炒),荔枝核20枚(炒)。 主治:小腸疝氣,膀胱偏墜,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