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楝飲中添加石菖蒲,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化濕開竅:石菖蒲性辛溫,入心、脾經,具有化濕開竅、醒脾開胃的功效。香楝飲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石菖蒲的加入有助於化解濕熱,開通脾胃,促進食慾。
二、理氣止痛:石菖蒲亦有理氣止痛的功效。香楝飲中常伴有肝氣鬱結、胸脅疼痛等症狀,石菖蒲的加入可疏肝理氣,緩解疼痛,使患者更快適受。
香楝飲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香楝飲多用於治療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脇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木香能疏肝理氣,調和肝脾,幫助緩解疼痛。
- 燥濕健脾: 香楝飲中常含有濕熱較重的藥物,如茵陳蒿、黃芩等。木香能燥濕健脾,幫助脾胃運化水濕,防止濕邪停滯,進一步加重病情。
總之,木香在香楝飲中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作用,為藥方增效,更好地治療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所致的疾病。
香楝飲中包含荔枝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荔枝核性味苦甘,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香楝飲主治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荔枝核可助其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解除疼痛。
2. 燥濕健脾:荔枝核亦具燥濕健脾之功效。香楝飲中常配伍其他燥濕健脾藥物,如茯苓、白朮等,荔枝核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香楝飲中包含川楝子,主要源於其疏肝理氣、止痛的功效。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善於行氣止痛,尤其針對肝氣鬱滯所致的脅肋脹痛、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香楝飲多用於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噯氣吞酸等症,川楝子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並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故成為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香楝飲中加入萆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萆薢性味甘淡微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香楝飲以清熱利濕為主,萆薢的加入可加強利水消腫作用,尤其適用於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 活血通絡:萆薢還具有活血通絡之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香楝飲中加入萆薢,可輔助清熱利濕,緩解濕熱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楝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久疝」,即病程長久的疝氣。古代醫家認為疝氣多因寒濕凝滯、肝氣鬱結或下焦氣機不暢所致,表現為少腹脹痛、陰囊腫痛或牽引作痛等症狀。「久疝」更兼氣滯血瘀、經絡阻塞,故需溫通散結、行氣止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藥組成
- 石菖蒲:辛溫芳香,開竅化痰、醒脾化濕,能宣通下焦氣機,緩解疝氣疼痛。
- 青木香(馬兜鈴根):辛苦寒,行氣止痛、解毒消腫,善治疝氣腹痛,疏通肝經鬱滯。
- 荔枝核:甘澀溫,歸肝腎經,專治疝氣睪丸腫痛,溫散寒結,理氣止痛。
- 川楝肉(金鈴子):苦寒,疏肝泄熱、行氣止痛,與荔枝核搭配,寒溫並用,調和氣血。
- 萆薢:苦平,利濕去濁、分清泌濁,針對下焦濕濁,減少疝氣因濕阻加劇之病機。
輔助藥引
- 麝香:辛溫香竄,活血通絡、開窍散結,增強全方穿透力,直達病所。
- 鹽炒茴香:辛溫,溫腎散寒、理氣止痛,鹽製後引藥入腎,專治寒疝腹痛。
- 熱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力通行經絡,增強溫通散寒之效。
組方邏輯
- 行氣疏肝:以青木香、川楝肉疏解肝經氣滯,荔枝核溫散肝脈寒凝,共調氣機。
- 溫通散寒:茴香、荔枝核、石菖蒲辛溫燥濕,配麝香開竄,破除久病瘀結。
- 祛濕通絡:萆薢利濕,石菖蒲化濁,針對下焦濕濁黏滯之病機。
- 引經達所:熱酒與鹽炒茴香引藥下行,集中藥力於少腹陰器,直擊疝氣病灶。
三、推測可能功效
此方通過「辛溫行氣+苦寒泄熱+芳香化濕」的配伍,形成 散寒不助熱、行氣不耗陰 的結構,適用於 寒熱夾雜、氣滯濕阻之久疝,尤其適合:
- 疝氣反覆發作,睪丸或少腹脹痛墜脹
- 兼見舌苔白膩、脈弦緊或濡緩等濕濁內阻之象
- 病程纏綿,局部氣血瘀滯,需通絡止痛者
結論:香楝飲以「溫通肝脈、調氣化濕」為核心,針對久疝之氣滯、寒凝、濕濁三大病機,體現中醫「異病同治」與「標本兼顧」的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石菖蒲、青木香、荔枝核、川楝肉、萆薢。
上為末。
每服2錢,入麝香少許,茴香(鹽炒,研末),同熱酒衝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行氣止痛、散結消腫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久疝。但是,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楝飲, 出處:《類證治裁》卷七。 組成:石菖蒲、青木香、荔枝核、川楝肉、萆薢。 主治:久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