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止水瀉方

立止水瀉方

LI ZHI SHUI XIE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膀胱經 20%
大腸經 20%
脾經 10%
胃經 10%
小腸經 10%
肝經 10%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立止水瀉方中包含車前草,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止瀉: 車前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止瀉的功能。其能清解暑熱,利濕化濁,對於因濕熱內蘊引起的腹瀉、水瀉有顯著療效。
  2. 收斂止瀉: 車前草含有車前子,車前子性寒,味甘,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其能固澀腸道,減少糞便稀薄,有助於改善水瀉症狀。

因此,立止水瀉方中加入車前草,可以有效地清熱利濕、收斂止瀉,達到止瀉的效果。

立止水瀉方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水瀉多因濕熱內蘊,或脾虛不運,水濕停滯所致。澤瀉能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出,有助於止瀉。
  2. 清熱解毒: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泄膀胱濕熱,對於因濕熱所致的水瀉,有較好的止瀉效果。

因此,立止水瀉方中加入澤瀉,可起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止瀉。

「立止水瀉方」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止瀉: 厚朴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其燥濕止瀉之功,能有效改善因脾胃濕困所致的水瀉。厚朴能燥濕化痰,並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濕阻中焦導致的泄瀉,具有顯著療效。
  2. 行氣止痛: 厚朴亦有行氣止痛之效,能疏通腸胃氣機,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有助於改善因氣滯所致的水瀉。

因此,厚朴在「立止水瀉方」中,扮演著燥濕止瀉、行氣止痛的關鍵角色,有助於快速止瀉,緩解患者的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止水瀉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水瀉」,即突發性腹瀉如水樣、排便頻急之證。古醫認為水瀉多因濕濁積滯、脾失運化或感受外邪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盛困脾,清濁不分」。此方以「止瀉利濕」為核心,針對水瀉急症,意在迅速分利水濕、調和中焦,使清氣上升、濁陰自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車前(車前子)

    • 性味甘寒,入肝、腎、膀胱經,傳統用於「利水道」「分清濁」。其滑利之性可滲濕止瀉,通過利尿使水濕從小便而出,即「利小便以實大便」之法,為治療水瀉之要藥。
  2. 澤瀉

    • 性味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專長「瀉腎經濕火」「利濕行水」。其滲濕功力顯著,能助車前子導水濕下行,消除腸道水濕停滯,從而緩解瀉下無度。
  3. 厚朴(薑汁炒)

    • 性辛溫,入脾、胃、肺經,經薑汁炒後增強溫中化濕之效。其功用有二:一則「燥濕消積」,化解腸胃濕濁;二則「下氣寬中」,緩解濕阻氣滯引起的腹脹滿悶,恢復脾胃升降之機。

配伍思維與方義
全方以「通因通用」為法,不直接固澀止瀉,而是通過分利水濕、調暢氣機以達止瀉目的:

  • 車前、澤瀉相須為用:二者合力趨下利水,使腸道積濕從小便而解,從源頭減少水濕注於大腸。
  • 厚朴佐治標本:既助化濕,又防利水藥過耗脾陽,薑汁炒製更添溫脾之性,針對水瀉兼寒或濕阻氣滯者尤宜。

推論可能的功效擴展
此方雖簡,然符合中醫「治瀉先利濕」的原則,除水瀉外,或可延伸用於:

  • 夏秋季濕邪困脾所致的暴瀉
  • 輕度濕濁中阻(見舌苔白膩、脘悶納呆)
  • 水濕內停兼輕微氣滯(腹脹腸鳴)

整體而言,此方體現「輕靈取效」的用藥思路,針對水瀉急症以滲濕為主,佐以行氣,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車前1錢, 澤瀉1錢, 厚朴1錢2分(薑汁炒)。
上為末。
滾水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止水瀉方, 出處:《夀世新編》卷上。 組成:車前1錢,澤瀉1錢,厚朴1錢2分(薑汁炒)。 主治:水瀉。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