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應膏中包含「象皮」,是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象皮,即為海馬,其性溫,味甘鹹,歸腎、肝經。其藥理研究表明,海馬具有抗炎、鎮痛、抗休克、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對於瘀血腫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立應膏中加入象皮,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立應膏方劑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脾胃,增強藥效: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等功效。立應膏多為治療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而大棗能補益脾胃,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2. 緩和藥性,保護脾胃: 部分藥材性偏寒涼,直接服用容易刺激脾胃,而大棗性溫和,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易於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立應膏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在於黃柏的藥性與功效。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首先,黃柏能清熱燥濕,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濕疹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次,黃柏能瀉火解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最後,黃柏還能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引起的出血,例如血尿、血便等,具有止血作用。
因此,黃柏在立應膏中,可以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等作用,對於濕熱下注、瘡瘍腫毒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中藥方劑「立應膏」中包含鉛丹,是因為鉛丹具有強烈的解毒消腫作用。鉛丹能夠有效地對抗由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腫脹、皮膚病等。其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一些皮膚病或外傷有顯著療效。
立應膏中含有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殺蟲止癢: 輕粉還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疥瘡、頭癬等由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可以起到殺滅寄生蟲、緩解瘙癢的作用。
立應膏中輕粉的添加,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治療皮膚病。然而,輕粉為汞的化合物,具有毒性,使用時需謹慎,遵醫囑服用,避免過量使用。
立應膏中包含大風子,主要是利用其殺菌消炎的特性。大風子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殺蟲、消腫的功效。其抗菌作用對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有顯著效果。此外,大風子還有止癢作用,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症狀。
在立應膏中,大風子與其他中藥材共同作用,發揮協同作用,可以有效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並達到消炎止癢、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應膏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文獻,主治「風癬瘡」。風癬瘡依中醫理論,多因風邪侵襲肌表,鬱久化熱,或濕熱內蘊,外發皮膚所致,表現為皮膚搔癢、丘疹、脫屑,甚或潰爛流水。其病機與「風」「濕」「熱」三邪相關,治療需疏風、清熱、燥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生柏葉(焙乾)
- 性味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
- 傳統功效:清熱涼血、收斂止血、袪風解毒。
- 用於風癬瘡,取其清解血分熱毒、收斂濕瘡之效,且苦寒能燥濕止癢。《本草綱目》載柏葉「燒取汁塗頭,黑潤鬢髮」,外用具收斂消炎之能。
糯米(焙乾)
- 性味甘溫,歸脾、肺經。
- 傳統功效:補中益氣、緩和藥性。外用則取其黏稠質地輔助成膏,並能滋潤皮膚、緩解乾癢。焙乾後增強吸附濕性滲出物的作用,輔助柏葉收斂瘡面。
配伍思路
- 清熱燥濕:柏葉為主,清血分熱毒,苦寒燥濕,針對癬瘡濕熱之本。
- 緩和保護:糯米為輔,調和柏葉寒性,防止過度刺激,兼顧護膚。
- 劑型設計:冷水調糊,保留藥性清涼之效,直接塗敷患處,使藥力速達病所。
治療原理推演
風癬瘡因風熱濕邪交搏,立應膏以「清熱為主,收斂為輔」,符合「熱者寒之」的治則。柏葉抗菌、抗炎(現代藥理佐證其含黃酮類成分),糯米形成保護膜,二者協同緩解皮膚紅腫、滲液,契合古代對風癬瘡的辨證邏輯。
總結
此方簡潔,針對風癬瘡濕熱偏重者,體現中醫外治「就近祛邪」之法。柏葉解熱毒,糯米緩燥烈,冷敷加強清熱效果,符合傳統對癬瘡局部病機的認識。
傳統服藥法
生柏葉(焙乾)2兩, 糯米(焙乾)3兩。
上為細末,冷水調如糊。
塗腫處。頻換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癰腫瘡毒等症。但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應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生柏葉(焙乾)2兩,糯米(焙乾)3兩。 主治:湯火所傷,皮肉已破爛者。
立應膏,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五引劉水山方。 組成:象皮(燒灰)、紅棗(燒灰)、針末、黃柏末、熟皮煙、黃丹(研)、輕粉(研)、大風子(去殼)各等分。 主治:風癬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