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犀角膏

烏犀角膏

WU XI JI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17%
大腸經 12%
脾經 10%
肝經 10%
心經 5%
三焦經 5%
腎經 5%
小腸經 5%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犀角膏中添加皁莢,是取其消腫止痛之效。

皁莢,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其性苦寒,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古籍記載,皁莢可治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等症,與烏犀角共同使用,可加強消腫止痛的效果,並有助於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烏犀角膏中加入皁莢,是為配合烏犀角的功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烏犀角膏中添加芒硝,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與烏犀角等藥材合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適用於熱毒熾盛、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消腫止痛: 芒硝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對於外傷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芒硝的加入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烏犀角膏中加入百草霜,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百草霜為多種藥草的霜降物,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在烏犀角膏中,百草霜能配合犀角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加強整體的清熱解毒作用,並能有效緩解發熱、煩躁、口渴等症狀。此外,百草霜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傷口癒合。

因此,百草霜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烏犀角膏的清熱解毒功效,更提升了其治療效果。

烏犀角膏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增強藥力: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烏犀角性寒,入心經,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人參的溫補性質可中和烏犀角的寒涼之性,使藥性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並提升藥效。
  • 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烏犀角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疾病,例如吐血、衄血、發熱等。人參可補益元氣,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總而言之,人參的加入,既可平衡烏犀角的寒性,又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使藥效更佳,更符合整體治療的需要。

烏犀角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等功效。其組成中包含硼砂,主要原因在於硼砂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抗菌的特性。在中醫理論中,硼砂被視為一種能夠清理體內熱邪的藥材,因此在治療肺熱或熱症引起的咳嗽方面能夠發揮良好的效果。

硼砂的另一個作用是促進肌膚癒合與抗炎,這對於需要外敷的膏劑尤為重要。其可以幫助減少腫脹和紅腫,促進傷口癒合,並增強膏劑的整體療效。此外,鋪底的硼砂還能調整藥物的性質,使膏劑更加穩定,利於長時間保存。

因此,在烏犀角膏中加入硼砂,不僅能增強其專業療效,還能提升患者的使用體驗,符合中醫養生的整體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犀角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咽喉腫痛、重舌(舌下腫脹)、木舌(舌體僵硬腫大)」,屬中醫「喉痹」「舌証」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風熱上攻、痰火壅滯,或毒熱結聚咽喉舌體所致,導致氣血瘀阻、津液不行,形成腫痛、僵硬甚至涎痰纏塞。方中採用「膏劑」外點咽喉,配合「吐涎」與「局部刺激」法,直接作用于病所,意在清熱解毒、化痰開閉、消腫散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皂莢膏(主藥)

    • 皂莢性辛鹹溫,具強烈祛痰開竅之功,其熬膏後黏稠,能黏附咽喉頑痰,通過物理性刺激促使痰涎排出。此為「吐法」之變通,契合《聖濟總錄》「喉痹痰塞,當吐其痰」之思路。
  2. 焰消(硝石)、硼砂(輔藥)

    • 焰消苦寒,清熱散結,破堅消腫;硼砂甘涼,解毒防腐,二藥協同可清解局部熱毒,緩解黏膜腫脹。古人用此類礦物藥治療咽喉潰瘍,取其「腐蝕黏涎」之效。
  3. 百草霜、白霜梅(佐藥)

    • 百草霜(鍋底灰)止血收斂,兼能吸附毒素;白霜梅(醃製梅)酸澀,生津斂瘡。二者合用,既防皂莢、焰消過烈傷陰,又可保護潰瘍面。
  4. 人參末(使藥)

    • 人參補氣固正,與攻逐藥同用,寓「攻邪不傷正」之義。古人治喉疾常顧護正氣,如《外科正宗》提及「咽喉急症,須兼扶正」。
  5. 好酒(溶媒)

    • 酒性辛散,助藥勢通行經絡,加強滲透。

外治配合技法

  • 鵝翎點藥:直接刺激咽喉反射,引發嘔吐排涎,符合「其高者因而越之」(《內經》)原則。
  • 薑片擦舌:生薑辛散,針對「木舌」氣血凝滯,外擦以溫通經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 甘草吞津:點藥後嚼甘草,既解毒緩和藥性,其甘緩之性亦能潤澤咽喉,防燥藥傷陰。

綜論
此方設計體現「急症外治」思維,以皂莢膏為核心,結合礦物藥清熱、收斂藥護瘡、補氣藥防逆,並透過物理刺激(吐涎、擦舌)協同藥力。其原理在於「痰熱並治」「毒邪外泄」,符合古代喉科「開閉為先」的治療導向。

傳統服藥法


皂莢2條(捶碎,用水3升,浸一時久,濾汁去滓,入瓦器內,熬成膏),好酒1合,焰消1錢,百草霜1錢,人參1錢(為末),硼砂少許,白霜梅少許。
上拌和,用鵝翎點少許於喉中,以出盡頑涎為度,卻嚼甘草2寸咽汁吞津。若木舌,先以粗布蘸水揩舌冷,次用生薑片擦之,然後用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犀角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使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咽喉痛舌頭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烏犀角膏, 出處:《濟陽綱目》卷一○六。 組成:皂莢2條(捶碎,用水3升,浸1時久,濾汁去滓,入瓦器內,熬成膏),好酒1合,焰消1錢,百草霜1錢,人參1錢(爲末),硼砂少許,白霜梅少許。 主治:咽喉腫痛,重舌,木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