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快毒丹」方劑中包含「黑牽牛」的原因,主要基於其強烈的瀉下作用,以迅速排出體內毒素。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能清熱解毒、瀉下通便。其所含的牽牛子苷具有強烈瀉下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泄,對於毒素積聚導致的疾病,如食物中毒、腸胃炎等,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然而,黑牽牛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以免造成嚴重副作用。因此,使用「快毒丹」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服用。
快毒丹方劑中含有木香,其作用主要有二:
-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大腸經。其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氣滯血瘀而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快毒丹主治瘟疫熱毒,而熱毒壅滯常會造成氣機阻滯,導致腹部疼痛,木香在此可起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作用。
- 健脾燥濕: 木香具健脾燥濕之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濕氣對人體的影響。快毒丹治療瘟疫熱毒,而濕熱常為其致病因素之一,木香可幫助祛除濕熱,促進機體恢復。
快毒丹中加入肉荳蔻,主要是利用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肉荳蔻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肉荳蔻還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疼痛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快毒丹中加入肉荳蔻,可以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促進藥效的發揮,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快毒丹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快毒丹治療的是外感風熱,容易出現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青皮加入能疏肝理氣,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 消食導滯,降氣止嘔: 青皮同時具有消食導滯、降氣止嘔的功效。快毒丹治療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青皮可以促進消化,排除腸胃積滯,緩解嘔吐症狀,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快毒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痘疹血氣相搏,出不快」,意指痘疹(如天花、水痘等)發病過程中,因氣血運行不暢,邪毒鬱滯於肌表,導致疹點透發不順、遲滯不暢。古代醫家認為,痘疹外發需倚賴氣血推動,若血熱瘀滯或氣機壅塞,則需調暢氣血、疏泄毒邪,使疹毒順利外透,避免內陷生變。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黑牽牛(半生半炒)
- 性味苦寒,歸肺、腎、大腸經,生用瀉下逐水力峻,炒用則緩其峻烈之性。
- 作用於此方,既能通利二便,使內蘊熱毒從下而泄,又可宣通氣機,解除血氣相搏之滯。半生半炒之製法,兼顧瀉毒與調和,避免過傷正氣。
南木香
- 辛溫芳香,主入脾、胃、大腸經,擅長行氣止痛、調和中焦。
- 與黑牽牛相配,一升一降,既助牽牛疏通壅滯,又可防其寒涼敗胃,調和脾胃氣機,使氣血運行復常。
肉豆蔻
- 辛溫,歸脾、胃、大腸經,傳統用於溫中行氣、澀腸止瀉。
- 於此方中,或取其「溫澀」之性,制約黑牽牛瀉下太過,避免痘疹透發時過耗正氣;亦可理解為「通中寓澀」,使邪去而中焦不傷。若一方用量達半兩,可能更側重固護脾胃。
青皮(半生半炒)
- 苦辛溫,入肝、膽、胃經,生用破氣力猛,炒用緩和。
- 其疏肝破滯之效,可解肝氣鬱結導致之氣血不暢;半生半炒製法,既破滯又防耗氣,協調痘疹透發所需的氣血流通。
組方思想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泄鬱毒、調暢氣機」為核心:
- 瀉毒通路:黑牽牛通利二便,使內毒從下而走;青皮疏肝行氣,開鬱透邪。
- 氣血調和:木香、肉豆蔻溫中行氣,助脾胃運化以資氣血;青皮、牽牛一疏一降,解氣滯血瘀。
- 製法用意:諸藥半生半炒或調整劑量(如肉豆蔻半兩),意在峻緩相濟,攻邪不傷正,契合痘疹「扶正透毒」之治則。
配伍特色
「通利」與「溫行」並用,既針對「血氣相搏」之病機,又顧護中焦,使毒邪外透有徑、內滯得消,遂成「快毒」之效。紫草蔥湯送服,更增涼血透表之力,助藥勢直達病所。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南木香(一方用各8分)、肉豆蔻(一方用半兩)、青皮各等分(半生半炒,一方用1兩半)。
上為未,滴水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7-10丸,紫草蔥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快毒丹,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黑牽牛、南木香(一方用各8分)、肉豆蔻(一方用半兩)、青皮各等分(半生半炒,一方用1兩半)。 主治:痘疹血氣相搏,出不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