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瘡蟾酥錠子

回瘡蟾酥錠子

HUI CHUANG CHAN SU DING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腎經 20%
肺經 14%
脾經 14%
胃經 12%
大腸經 4%
心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4%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回瘡蟾酥錠子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消腫止痛的功效。

天南星味辛、溫,具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外傷、感染等引起的瘡瘍腫毒,可起到消炎止痛、促進癒合的作用。而回瘡蟾酥錠子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天南星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消腫止痛功效,促進瘡瘍的癒合。

此外,天南星還具有一定的化痰止咳作用,對於因痰濁阻滯導致的瘡瘍腫毒,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回瘡蟾酥錠子」方劑中包含款冬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止咳化痰: 款冬花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蟾酥性寒毒烈,容易傷及肺氣,引起咳嗽、痰多等症狀。款冬花可緩解蟾酥的毒性,同時也能起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
  2. 協調藥性,增效減毒: 款冬花性寒,可緩解蟾酥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損傷津液。同時,款冬花還可促進蟾酥的吸收和發揮,增強其消腫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

總體而言,款冬花在「回瘡蟾酥錠子」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協調藥性、增效減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回瘡蟾酥錠子方劑中加入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拔毒攻毒:巴豆性峻猛,具有強烈的瀉下、發汗、消腫之效,可將積聚於瘡瘍中的毒素迅速排出體外,達到拔毒攻毒之目的。對於深部瘡瘍,巴豆的穿透力有助於藥物深入病竈,消滅病原。
  2. 促進生肌:巴豆在拔毒攻毒的同時,也能刺激創面組織再生,加速傷口癒合。其辛辣性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組織修復,配合蟾酥等藥物,共同發揮消炎生肌的效果。

回瘡蟾酥錠子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及其他相關疾病。其組成中含有鉛丹,這是一種含鉛的礦物質,歷史上在中醫中被用於外用藥物。鉛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鉛,具有消炎、解毒的作用,並能夠促進傷口癒合。鉛丹在中藥中的使用,往往是基於其對特定病症的療效。

然而,鉛丹的使用需謹慎,因為鉛是有毒金屬,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引發重金屬中毒等問題。因此,現代中醫在使用鉛丹時,通常會特別注意劑量控制,並結合其他安全有效的成分,以提高療效同時降低風險。雖然鉛丹的歷史悠久,但在當今的醫療實踐中,更應強調安全性和科學性,因此需要尊重傳統的同時,融入現代醫學的觀點,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回瘡蟾酥錠子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消腫: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消腫之效。回瘡蟾酥錠子用於治療瘡瘍腫痛,而獨活可以疏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促進瘡瘍消退。
  2. 配合蟾酥,增強療效:蟾酥性寒,入心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生肌之效。獨活性溫,可以中和蟾酥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陽氣,同時又能增強蟾酥的消腫止痛之效。

綜上所述,回瘡蟾酥錠子中加入獨活,是根據中醫“寒則溫之”的原則,以達到疏散風寒、消腫止痛的效果,配合蟾酥,增強藥效,使瘡瘍更快消退。

回瘡蟾酥錠子是一種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及潰瘍等問題,其主要成分之一是斑蝥。斑蝥,作為中藥材,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其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是治療皮膚病的重要藥材之一。斑蝥中的活性成分能夠刺激局部組織,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病竈部位的微循環,從而有效促發傷口癒合或減退炎症。

在回瘡蟾酥錠子中,斑蝥的使用還藉助了它的毒性,這種特性雖然需謹慎操作,但在合適的劑量下,能夠提高療效。傳統上,斑蝥被認為可以驅邪排毒,對癰腫、瘡癤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綜合來看,斑蝥的獨特藥理作用使其成為回瘡蟾酥錠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為指導針對皮膚病的現代中醫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瘡蟾酥錠子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疔瘡毒氣攻心欲死」,乃針對疔瘡惡化、火毒熾盛、內攻心包之危症。疔瘡多因熱毒蘊結,或外感邪毒,若未及時消散,毒邪走竄,可致壯熱神昏、煩躁嘔惡等「疔毒走黃」之候。此錠子以直接插入瘡口之「藥錠」形式,藉藥力直達病所,意在拔毒、消腫、定痛,力阻毒邪內陷。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成分解析

  • 蟾酥(和藥之基):為方中君藥,辛溫有毒,具強力攻毒消腫、麻醉止痛之效,能「開竅辟穢」,緩解毒邪壅塞之勢。
  • 斑蝥巴豆仁:皆為峻烈之品。斑蝥破血逐瘀、攻毒蝕瘡;巴豆辛熱大毒,可「斬關奪門」,滌蕩腐穢。二者協力透膿潰堅,促使瘡毒外泄。
  • 天南星獨活:天南星燥濕化痰、散結消腫;獨活祛風勝濕,助通絡止痛。此二藥緩和諸毒藥之猛性,兼除濕邪。
  • 黃丹(鉛丹)、白信(砒霜):礦物藥毒烈,黃丹拔毒生肌,白信蝕瘡去腐,合用以毒攻毒,直折火毒。
  • 款冬花:微溫潤肺,或為佐制它藥之燥性,防熱毒傷肺。

2. 用藥思維

此方以「毒藥攻毒」為核心,集多種劇毒藥物於一爐,體現「截斷扭轉」之法,於疔毒未陷心前,藉針刺引邪外達,再以藥錠「窩蝕」瘡頭,迫毒外潰。其配伍特點有三:

  • 協同拔毒:蟾酥、斑蝥、巴豆三藥相須,增強透膿速效。
  • 動靜結合:獨活、款冬花調節氣血,防攻伐太過。
  • 局部強效:礦物藥與蟲類藥共施,形成「藥力結聚」,集中攻伐瘡毒。

3. 治療原理推衍

  • 藥錠外用:避開脾胃損傷,直達經絡。銀筒送藥,取「金能制毒」之義,且精準推至痛處。
  • 疼痛辨證:「不知痛」為毒壅血瘀之兆,藥力續入;「覺痛」則氣血漸通,停藥防過。
  • 劫奪邪毒:方中多數藥物具「開破」之性,強行消散熱毒痰瘀,使邪從瘡口而出,逆轉「攻心」危局。

此方反映古代外科「以毒攻毒」之極端治法,功專力猛,須對證施用,然其配伍思維體現「外治內效」的中醫特色。

傳統服藥法


天南星1錢,款冬花1錢,巴豆仁1錢,黃丹白信1錢,獨活5分,斑蝥(去頭足)10個。
上為極細末,用新蟾酥和藥如黍米大,撚作錠子。
每遇疔瘡,先以針刺其瘡,必不知痛,有血出者,下錠子。用錠子法度:以銀作細筒子1個,約長3寸許,隨針下至瘡痛處,復以細銀絲子納藥於簡內,推至痛處。如覺痛,不須再用,若不知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回瘡蟾酥錠子,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天南星1錢,款冬花1錢,巴豆仁1錢,黃丹白信1錢,獨活5分,斑蝥(去頭足)10個。 主治:疔瘡毒氣攻心欲死。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