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遺糧湯

薔薇遺糧湯

QIANG WEI YI LI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黴癘新書》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6.6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0%
肝經 28%
脾經 17%
肺經 12%
腎經 11%
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薔薇遺糧湯中包含土茯苓,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土茯苓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的功效。薔薇遺糧湯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而土茯苓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消除濕熱,緩解皮膚病症。
  2. 利濕排毒:土茯苓能利濕排毒,將體內的濕熱毒素排出體外,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病。此外,土茯苓還具有抗炎作用,可減輕皮膚炎症反應。

薔薇遺糧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一、宣肺利咽,開宣氣機: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開宣氣機之效。薔薇遺糧湯主治咽喉腫痛、失音,桔梗可促進氣血運行,利咽開音,改善咽喉部的炎症,達到清熱利咽之效。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桔梗與其他藥物如麥冬、甘草等配合,可以更好地發揮其宣肺利咽、養陰潤燥的作用,使整體方劑功效更顯著,有效改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薔薇遺糧湯中加入五加皮,主要是基於其補益氣血、強健筋骨的功效。

五加皮性溫,味甘,歸脾、腎經,具有補益精血、強筋壯骨、祛風濕的功效。方中以五加皮配合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共同起到補益氣血,改善腰膝酸軟、肢體乏力等症狀的作用。

此外,五加皮還有扶正固本的功效,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助於恢復體能,因此在薔薇遺糧湯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薔薇遺糧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結毒,咽喉破鑿者」,意指因梅毒(古稱「楊梅瘡」「結毒」)或濕熱毒邪鬱結,導致咽喉潰爛、腐蝕穿孔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梅毒結毒深伏筋骨,濕熱上攻咽喉,可致肌膜潰敗,如鑿孔狀,疼痛難癒。此方針對毒邪深伏兼氣血壅滯之證,以解毒利濕、排膿生肌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土茯苓(7錢)

    • 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為傳統治梅毒要藥。《本草綱目》載其「強筋骨,祛風濕,利關節,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尤擅滲泄濕熱毒邪,從小便分消。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抗炎、免疫調節作用,對梅毒螺旋體有抑制效果。
  2. 臣藥:薔薇根(5錢)

    • 性味苦澀涼,功能清熱解毒、收斂生肌。《名醫別錄》言其「止泄痢腹痛,五臟客熱」,適用於熱毒瘡瘍。其收斂之性可助修復咽喉潰瘍,與土茯苓協同增強解毒斂瘡之效。
  3. 佐藥:桔梗(2錢)

    • 性辛平,專入肺經,為「舟楫之劑」載藥上行,直達咽喉病所。《傷寒論》用其排膿療咽痛。此方中桔梗既宣肺氣以開結毒之鬱滯,又引諸藥上浮,兼能祛痰排膿,助潰瘍癒合。
  4. 使藥:五加皮(1錢)

    • 性溫味辛苦,歸肝腎經,祛風濕、強筋骨。《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心腹疝氣,腹痛,益氣療躄」。此方少量用之,既可制約土茯苓、薔薇根寒涼之性,防傷正氣,又能活血通絡,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解毒利濕為本:土茯苓配伍薔薇根,一利一斂,分消濕熱毒邪,直擊結毒病根。
  • 標本兼顧:桔梗宣通上焦,五加皮活絡扶正,既能治咽喉潰瘍之標,又調氣血以固本。
  • 寒溫並調:全方以寒涼解毒為主,佐以五加皮溫通,避免過伐脾胃,體現「清中寓通」思路。

此方適用於濕熱結毒所致的咽喉潰爛,推測其機理為通過抗炎、抑菌、促進組織修復,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狀態,從而緩解症狀。

傳統服藥法


土茯苓7錢,薔薇根5錢,桔梗2錢,五茄皮1錢。
以水6合,煮取3合,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薔薇遺糧湯, 出處:《黴癧新書》。 組成:土茯苓7錢,薔薇根5錢,桔梗2錢,五茄皮1錢。 主治:結毒,咽喉破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