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皮丸
QIN PI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大腸經 33%
膽經 33%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秦皮丸中包含秦皮,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止癢殺蟲: 秦皮味苦寒,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的功效。其能有效治療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濕疹等症狀,而這些症狀正是秦皮丸所針對的病症。
- 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秦皮與其他藥材如黃柏、苦參等,共同組成秦皮丸,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清熱燥濕、止癢殺蟲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秦皮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血痢,下赤連年」,即長期反覆發作的赤痢(便中帶血或黏液膿血),屬濕熱蘊結腸道所致的慢性痢疾。其特點為病程纏綿、熱邪傷絡、血瘀夾濕,故需清熱燥濕、涼血止痢兼顧。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秦皮(或槲皮)
- 性味苦澀寒,歸大腸、肝、膽經。
- 核心功效為清熱燥濕、收澀止痢,兼能涼血明目。《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後世《藥性論》明言其「治赤痢」。
- 現代藥理:含秦皮甲素、七葉苷等,具抗菌(痢疾桿菌)、抗炎、收斂作用,直接針對腸道濕熱瘀毒。
薔薇根
- 性味苦澀涼,歸胃、大腸經。
- 傳統用於止血、清熱利濕,《本草綱目》指其「除風熱濕熱,縮小便,止消渴,治癰疽疥癬」。其收澀之力可助秦皮固腸止瀉,清熱功效協同化解血痢之熱毒。
- 現代研究:含鞣質、黃酮類,具收斂止血、抑制腸道過度分泌之效。
鼠尾草
- 性味苦辛平,歸肝、胃經。
- 古代多用於清熱利濕、活血解毒,《名醫別錄》載其「主鼠瘻寒熱,下痢膿血」,能疏通腸道氣血瘀滯,防止濕熱久痢導致氣血壅塞。
- 現代觀點:含揮發油、酚酸類,具抗微生物、改善腸黏膜微循環作用。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機轉
此方以「清熱燥濕為主,收澀活血為輔」為立方核心:
- 君藥秦皮直清腸道濕熱,解除病本;
- 臣藥薔薇根強化收澀止血,針對赤痢之標;
- 佐藥鼠尾草活血通滯,防止濕熱瘀結成毒。
三藥等分,體現「清澀並行、通斂兼施」之法,契合慢性血痢「濕熱未盡而正氣已傷」之病機。
煎丸兩用(丸劑緩圖、濃汁急治)的服法設計,兼顧病程長短與證候緩急,凸顯古人辨證用藥之靈活。
傳統服藥法
鼠尾草、薔薇根、秦皮(如無,用槲皮代之)各等分。
上(口父)咀。以水淹煎,去滓,銅器重釜煎,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6丸,日3次,稍增。愈止,亦可濃汁服半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秦皮丸,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鼠尾草、薔薇根、秦皮(如無,用槲皮代之)各等分。 主治:血痢,下赤連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