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方

補益方

BU Y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九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18%
大腸經 12%
心經 12%
腎經 12%
胃經 6%
小腸經 6%
膽經 6%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益方為中醫學中常用於調理體質、增強人體機能的一類方劑。在某些特定的補益方中,會加入乾漆這味藥材。乾漆,性溫、味苦辛,歸肝、脾經,具有破血逐瘀、殺蟲的功能。因其藥性較為峻烈,通常用於治療瘀血阻滯、癥瘕積聚等病症。在補益方中加入乾漆,往往是針對那些因氣血瘀滯而導致身體虛弱的患者,藉由活血化瘀,使氣血得以順暢,從而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然而,由於乾漆的藥效較強,使用時需注意劑量與配伍,避免過量或不當應用造成不良反應。因此,在臨床應用上,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精準辨證施治,確保既能發揮其活血化瘀之效,又可兼顧補益目的,實現最佳療效。

柏子仁作為補益方中的一味藥材,其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安神定志: 柏子仁性平味甘,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柏子仁可起到安撫心神、改善睡眠的作用,有助於整體補益效果的提升。
  2. 滋陰潤燥: 柏子仁富含油脂,具有滋陰潤燥、滑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火旺、津液不足導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柏子仁可以滋養陰液,潤滑腸道,促進排便,從而改善身體狀態,達到補益的效果。

山茱萸常用於補益方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溫腎固精: 山茱萸性溫,味酸,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助陽、固精止遺的功效。對於腎陽不足、腰膝痠軟、遺精滑精、陽痿早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補益肝腎: 山茱萸兼具補肝腎之效,可滋陰補血,改善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痠軟等症狀。

因此,山茱萸在補益方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以發揮其溫腎固精、補益肝腎的功效,達到整體的補益效果。

酸棗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汗的功效。其在補益方劑中出現,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安神定志:酸棗仁可滋養心血,寧心安神,適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在補益方中,往往搭配其他滋補心氣、益氣養血的藥材,共同達到補益心脾、安神定志的效果。
  2. 斂汗止盜汗:酸棗仁具有斂汗止盜汗的功效,適用於氣虛、陰虛所致的汗出不止,尤其是夜間盜汗。在補益方中,酸棗仁可以配合其他滋陰補氣的藥材,共同改善汗出過多,提升補益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補益方」,主治「虛勞」。虛勞泛指因氣血陰陽虧損、五臟虛弱所致的慢性衰弱證候,常見疲乏、羸瘦、心悸、腰膝酸軟等症狀。古代醫家認為,虛勞多與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相關,此方以補腎為核心,兼顧養心安神,適用於腎精虧耗、心神失養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乾漆(4分)

    • 性味辛苦溫,入肝、腎經,傳統用於破瘀通經、消積殺蟲。此處用於「補益方」屬特殊配伍,其作用可能有三:
      • 一是借其溫通之性,活血以助補藥運行,防滋膩滯瘀(「補而兼通」之法)。
      • 二是肝腎同源,乾漆入肝經,可疏泄鬱滯,間接助腎精化生。
      • 三是古代認為少量乾漆(尤其製過者)有「續筋骨、填髓海」之效,如《本草綱目》提及其「補中安五臟」。
  2. 柏子仁(4分)

    • 甘平,入心、腎、大腸經,養心安神、潤腸通便。其作用為:
      • 滋養心腎之陰,改善虛勞伴隨的心悸、失眠。
      • 與酸棗仁協同,強化安神之效,針對「虛煩不眠」之症。
  3. 山茱萸(4分)

    • 酸澀微溫,歸肝、腎經,為補益肝腎要藥,具養精固脫之效。
      • 直接補益腎精,改善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等腎虛症狀。
      • 酸收之性可固攝精氣,防止虛勞患者的精血耗散。
  4. 酸棗仁(4分)

    • 甘酸平,入心、肝經,養心補肝、寧心安神。
      • 與柏子仁共治虛勞陰血不足所致失眠。
      • 肝藏血,補肝以助腎精化生(「水生木」與「母子相生」關係)。

全方配伍邏輯:

  • 補腎為主軸:山茱萸為君,直補腎精;乾漆為佐,通補兼施,助腎氣流通。
  • 心腎同治:柏子仁、酸棗仁養心安神,契合「心腎相交」理論,改善虛勞常見神志症狀。
  • 動靜結合:乾漆之「動」與山茱萸之「靜」相配,補而不滯;酸棗仁斂汗與柏子仁潤腸,調和陰液代謝。

可能功效擴展
除古籍所述「虛勞」外,此方或可緩解:

  • 腎精虧虛所致的早衰、健忘、腰膝無力。
  • 心腎不交之失眠、心悸伴輕微瘀滯(如面色晦黯、舌質略暗)。

治證核心推論
此方適用於「腎虛為主,兼有心神不寧及輕微血滯」的虛勞證,通過補腎填精、養心安神、微通血脈,達到「精足神安」之效。

傳統服藥法


乾漆4分,柏子仁4分,山茱萸4分,酸棗仁4分。
補腎。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7丸,加至20丸,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補益方,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 補益方(《千金》卷十九。)出處:《千金》卷十九。組成:乾漆4分,柏子仁4分,山茱萸4分,酸棗仁4分。主治:補腎。 。 主治:補腎。

補益方, 出處:《外台》卷十七引《張文仲方》。 組成:蓯蓉3兩,桂心3兩,菟絲子(酒漬)3兩,乾漆(熬)3兩,蛇床子3兩(并搗爲末),生地黃1斤(切,以上好酒1鬭漬之,晝曬夜漬,酒盡則止,曬乾,搗篩,以和前藥)。 主治:補腰腳,常服髓滿骨中。主治:虛勞。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