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一炷香

梅毒一炷香

MEI DU YI ZHU XI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肺經 22%
腎經 11%
脾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胃經 11%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梅毒一炷香」方劑中使用「銀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殺菌: 銀朱性寒,味甘,具有解毒、殺菌之功效,能抑制梅毒螺旋體的生長繁殖,減輕梅毒所引起的各種症狀。
  2. 活血化瘀: 梅毒病程中常出現血瘀,銀朱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梅毒引起的局部組織損傷。

然而,銀朱屬重金屬,使用需謹慎,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梅毒一炷香是傳統中藥方劑中用於治療梅毒的重要藥物,其組成中包含鉛粉。鉛粉作為一種有毒金屬,其在古代醫學中的使用顯示了古人的醫療思想和戰略。在當時,梅毒被認為是非常難以治療的疾病,醫生們往往尋求更為強效的藥物來應對這種難以掌控的病症。鉛粉在這個背景下被納入方劑中,可能是因其具備一定的毒性,能夠通過其抑制病菌或刺激機體反應來達到療效。

然而,鉛粉的毒性也使得使用這一方劑的風險顯著增加。長期或過量使用鉛粉會導致中毒,對人體造成危害。這也反映了墨守成規的古代醫療方式的侷限性,缺乏對毒性和副作用的全面認識。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這類方劑的危險性已得到廣泛認識,導致其在當今醫學中不再被推薦使用。對於現代的治療方式,我們應更加註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平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梅毒一炷香為古代外用燻煙療法,主治「梅毒」(古稱「楊梅瘡」或「霉瘡」)。其法以藥條燃燒取煙,患者含清水嗅吸藥煙,目的在於:

  1. 驅毒殺蟲:古代認為梅毒乃「毒邪穢氣」或「濕熱蟲毒」所致,煙燻法可直接作用於黏膜(如鼻竅、咽喉),宣散瘀毒。
  2. 通絡透邪:煙性升散,古人認為能引藥入絡,開泄腠理,使深伏之毒外透。
  3. 結合內服:先服防風通聖散(解表通裡、瀉熱化瘀),內外合治以增強療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組成分析

  1. 銀朱(3分半)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具殺蟲攻毒、燥濕劫痰之效。
    • 原理推測:其主要成分為硫化汞(HgS),古用於頑瘡惡癬,借煙燻之力抑殺病原(古人所謂「毒蟲」)。
  2. 鉛粉(3分半)

    • 性味功效:甘辛寒有毒,能殺蟲斂瘡、解毒生肌。
    • 原理推測:即鹼式碳酸鉛,古治皮膚潰瘍,其毒性或可抑制微生物(但現代已知鉛毒危害)。
  3. 槓炭末(7分半)

    • 性味功效:苦溫,有吸附收斂、助燃固形之效。
    • 原理推測:作為藥條基質,調和諸藥並維持燃燒,炭末吸附性或有助煙霧微粒分散。

(2)配伍邏輯

  • 毒藥攻毒:銀朱、鉛粉均為毒性藥物,古人以「以毒攻毒」思路針對梅毒重症。
  • 煙燻導藥:利用煙霧的升散特性,使藥力經呼吸道黏膜吸收,避開口服毒性(如汞、鉛內服風險更高)。
  • 外治輔內治:先服防風通聖散調理內環境,再以外治直攻局部毒邪,呼應「先表後裡,內外合治」原則。

三、傳統原理可能機制

  1. 藥物作用:汞、鉛化合物對螺旋體(梅毒病原)可能具抑製作用(古人無菌學概念,但經驗上觀察到療效)。
  2. 刺激免疫:煙霧刺激黏膜或引發局部炎症反應,間接激活免疫防禦(類似傳統「發毒外出」觀念)。
  3. 心理效應:含清水、嗅煙等儀式性操作,可能強化患者對治療的信任(身心同治)。

此方反映古代「毒邪外透」的治療思維,然須注意其藥物毒性(汞、鉛)於現代醫學已證實對人體有害,今臨床絕不可盲從古法。

傳統服藥法


銀朱3分半,鉛粉3分半,槓炭末7分半。
上為細末,用米湯調和,做成約寸長如線香狀條子,曬乾備用。
用時先服防風通聖散1-2劑,然後將藥錠置碗中燃燒,以漏斗覆於碗內藥條上,如無漏斗,可用厚紙做一喇叭形紙罩罩之亦可,使患者以鼻嗅漏斗管中衝出之煙(患者須先含清水滿口,然後嗅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梅毒一炷香,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銀朱3分半,鉛粉3分半,杠炭末7分半。 主治:梅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