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鐵散

沒鐵散

MEI T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脾經 16%
腎經 16%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沒鐵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核心成分鐵粉,源於自然界的礦物質,經精煉而成。鐵粉在中醫藥理中,主入肝、腎經,具有補血養肝、強筋壯骨之效。中醫認為,肝藏血而腎藏精,鐵粉通過滋補肝腎,促進血液生成,尤其適合治療因缺鐵導致的血虛症狀,如面色蒼白、疲倦乏力等。此外,鐵粉還能增強骨骼韌性,對防治骨質疏鬆有一定幫助。在沒鐵散中,鐵粉與其他草藥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調節身體機能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方常見於補血、強身的治療方案中,是中醫學寶貴的遺產之一。

沒鐵散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可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2. 促進傷口癒合: 沒藥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對於外傷、骨折、跌打損傷等,可配合其他藥物使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沒藥在沒鐵散中起到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以及促進傷口癒合的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沒鐵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脾臟閉塞」,屬於古代對脾臟功能失調的表述,可能涉及運化失職、氣機滯塞等病機,其臨床表現可能包括:

  1. 消化障礙:如腹脹、食慾不振、大便不通或溏滯不暢。
  2. 氣血運行不暢:因脾主運化水穀精微,閉塞可能導致氣血生成不足,或局部瘀滯。
  3. 痰濕瘀阻:脾失健運,水濕停聚,日久成痰,或與瘀血互結。

古代文獻未明確描述具體症狀,但從「閉塞」一語推測,應屬實證虛中夾實(如氣滯、血瘀、濕阻),而非單純虛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劑量特點
  • 鐵粉(倍):劑量為其他藥物的兩倍,為主藥。

    • 古代認為鐵粉(生鐵落或其製劑)性沉重,能鎮驚安神墜痰開結
    • 《本草綱目》載鐵粉能「平肝鎮心」,推測其通過沉降之性,調暢氣機,破除瘀滯。
    • 現代理解:鐵質可能間接參與造血,改善因脾失運化導致的氣血不足。
  • 沒藥:活血散瘀、行氣止痛。

    • 針對「閉塞」中的血瘀氣滯,疏通脾絡,改善局部瘀阻。
    • 與鐵粉協同,一者沉降開結,一者活血行氣。
  • 沙糖(半量):甘緩和中,補益脾氣。

    • 緩和鐵粉、沒藥的峻烈之性,保護脾胃。
    • 甘味能「緩急」,輔助調和氣血運行。
2. 方義與機理推測
  • 「重鎮+活血+甘緩」三法並用

    1. 鐵粉沉降:打破「閉塞」的病理狀態,可能通過鎮降作用調節氣機升降。
    2. 沒藥活血:針對瘀滯,改善脾臟局部微循環(如古代所謂「脾絡不通」)。
    3. 沙糖補益:防範攻伐太過,寓補於瀉。
  • 從「脾臟閉塞」反推病機

    • 若屬氣滯血瘀,鐵粉與沒藥共奏行氣活血之效;
    • 若屬痰濕困脾,鐵粉墜痰、沒藥通絡,沙糖健脾;
    • 若兼肝鬱犯脾,鐵粉平肝,沒藥疏鬱,沙糖緩肝急。
3. 可能的現代對應病症
  • 消化系統:慢性胃炎、腸蠕動減弱(氣滯型腹脹);
  • 代謝異常:高血脂、脂肪肝(痰瘀互結);
  • 血液系統:輕度貧血伴有消化功能低下(鐵粉補血、沙糖滋養)。

三、總結

【沒鐵散】以重鎮、活血、甘緩三法為核心,針對「脾臟閉塞」的氣滯、血瘀、痰濕等實邪,通過鐵粉主導的沉降之力,配合沒藥疏通、沙糖調補,體現「攻邪不傷正」的思路。其組方簡潔,適用於實證或虛實夾雜之脾病,然具體運用需結合四診以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鐵粉(倍),沒藥、沙糖各半。
上為末。
每日服4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沒鐵散, 出處:《經驗良方》。 組成:鐵粉(倍)、沒藥、沙糖各半。 主治:脾臟閉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