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草湯

莽草湯

MANG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五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4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脾經 10%
腎經 10%
胃經 10%
肺經 10%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大腸經 5%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莽草湯以「莽草」為主要藥材,因其具有驅寒止痛、溫經散寒之效。莽草性辛溫,入足厥陰肝經,可溫經散寒,止痛解痙,適用於寒邪客於經脈、導致疼痛、麻木等症狀。

然而,莽草亦有毒性,需謹慎使用。傳統醫學認為,其毒性主要來自其揮發油成分,可造成嘔吐、腹瀉、頭暈等副作用。因此,使用莽草湯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莽草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之功效。莽草湯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丹參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2. 清熱解毒:丹參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解毒消炎,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因跌打損傷引發的局部紅腫、發熱等炎症反應。

丹參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作用,能更好地發揮莽草湯的治療功效。

莽草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陽氣驅寒邪: 桂枝性溫,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助莽草溫經散寒,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肢體冰冷、疼痛等症狀。
  2.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的功效,可協同莽草溫經通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麻木、腫脹等症狀。

總之,桂枝在莽草湯中起着溫陽散寒、調和營衛的作用,與莽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寒邪入侵所致疾病的功效。

莽草湯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開竅醒神: 水菖蒲性辛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溼止嘔的功效。莽草湯多用於痰濁閉竅、神志昏迷等症,水菖蒲可有效開通心竅,使神志清醒。
  2. 化濕止嘔: 水菖蒲能化解溼濁,止嘔逆。莽草湯中常加入其他化溼止嘔的藥物,如蒼朮、厚朴等,水菖蒲可協同作用,增強化溼止嘔的效果,提高療效。

莽草湯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造成的各種病症,其中包含蛇牀子作為重要的組成藥材。蛇牀子,具有驅風除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這種草本植物富含揮發油和生物鹼,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動,從而有助於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此外,蛇牀子對於緩解燥癢、消腫有顯著效果,特別是在治療由外部環境引起的皮膚問題時,能發揮良好的療效。莽草湯結合蛇牀子的特點,可以使整體方劑的療效更加完善,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調理。因此,蛇牀子不僅增強了莽草湯的功效,還使其在臨牀應用時更加針對性,對於濕熱引起的症狀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這樣的配方配置充分展現了中醫藥對症治療的智慧。

莽草湯中包含雷丸,主要原因有二:

一、 驅蟲殺蟲: 雷丸性溫,味苦,具有較強的驅蟲殺蟲作用,可有效治療腸道寄生蟲病,如蛔蟲、蟯蟲等。而莽草湯本身也具有驅蟲功效,雷丸的加入可增強其驅蟲效果,並擴大治療範圍。

二、 補益脾胃: 雷丸除了驅蟲外,還具備健脾胃、助消化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寄生蟲感染造成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這點與莽草湯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扶正驅邪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莽草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莽草湯主小兒卒然寒熱往復不休,且因年幼難以服藥之證。古代醫家取「外治浴法」避開內服之難,藉藥湯外洗以疏解肌表邪熱,驅除體內蘊毒,適用於嬰孩外感熱病或邪毒內擾所致之發熱反復不退。

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分析

  1. 莽草(半斤)

    • 性味辛溫有毒,古代多用於外治,能散風邪、逐濕毒,殺蟲止癢。其辛烈之性可開泄腠理,促進藥力透達肌表,引熱外散。
  2. 牡蠣(四兩)

    • 性寒質重,潛陽斂陰,兼可軟堅散結。此處用之,既能制約莽草之溫毒,防其過散,又可清解浮遊之熱,安撫躁動之陽氣。
  3. 雷丸(三十枚)

    • 苦寒殺蟲,專攻腸胃濕熱積滯。小兒發熱多伴食滯蟲積,雷丸助瀉腸中宿毒,從內解外,與外浴形成「表裏分消」之勢。
  4. 蛇床子(一升)

    • 辛溫燥濕,祛風殺蟲,能通達皮毛,刺激氣血運行。與莽草相配,增強祛風透邪之力,兼治皮膚瘙癢等表證。
  5. 大黃(一兩)

    • 瀉熱通腑,導滯下行。雖為外洗方,然大黃苦寒之性可透過皮膚微吸收,協同雷丸疏通裏滯,使邪熱從二便分消。

配伍邏輯

  • 表裏雙解:莽草、蛇床子開表發汗,雷丸、大黃清裏導滯,牡蠣調和陰陽。
  • 寒溫並用:莽草辛溫配大黃苦寒,既防溫燥傷津,又避寒涼凝滯,適合小兒「易寒易熱」體質。
  • 外洗導邪:透過藥浴使藥性由毛竅滲入,既避口服之苦,又借水溫助血行,加速邪毒外排。

潛在功效延伸

  • 皮膚濕疹熱毒:莽草、蛇床子抗菌止癢,大黃清熱解毒,可緩解皮膚紅疹搔癢。
  • 驚風前兆:牡蠣潛陽,雷丸安蛔,或能平抑小兒因熱生風之躁動不安。

此方體現「內病外治」思維,針對小兒生理特性(臟腑嬌嫩、服藥困難),以輕靈外用法驅邪而不傷正。

傳統服藥法


莽草半斤,牡蠣4兩,雷丸30枚,蛇床子1升,大黃1兩。
蕩邪熱,逐毒氣。
上(口父)咀。以水3鬥,煮取1鬥半,適寒溫以浴兒,避眼及陰。
本方方名,《千金方衍義》引作「莽草浴湯」 。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牙齒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莽草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莽草7葉,蜀椒9個。 主治:齒痛有孔,不可食飲,面腫。

莽草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莽草半斤,牡蠣4兩,雷丸30枚,蛇床子1升,大黃1兩。 主治:蕩邪熱,逐毒氣。主治:小兒傷寒。

莽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莽草1兩,防風(去叉)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牡蠣(煅過)1兩。 主治:小兒隱疹。

莽草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莽草3兩,丹參3兩,桂心3兩,菖蒲半斤,蛇床子1兩,雷丸1升。 主治:蕩邪熱,逐毒氣。主治:小兒卒寒熱不休,不能服藥。

莽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莽草1兩,藁本(去土)1兩,桔梗(去蘆頭,炒)1兩,地榆1兩,谷精草1兩,生乾地黃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蜂窩1枚(大者細銼)。 主治:風,皮膚(疒帬)麻,疼痛瘙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