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槐臟連丸

榆槐臟連丸

YU HUAI ZANG L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8%
腎經 8%
心經 8%
胃經 8%
膽經 8%
脾經 8%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榆槐臟連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其他藥材偏溫燥,或患者症狀有熱證,需要黃連來清熱解毒,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抑菌止瀉: 黃連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有助於止瀉。榆槐臟連丸可能針對的是腸道濕熱或菌痢等病症,黃連的抗菌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止瀉的效果。

榆槐臟連丸中加入槐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槐米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方中加入槐米,可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止血消腫,涼血解毒的作用,對於因熱毒瘀血導致的腸風下血、痔瘡出血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收澀止瀉:槐米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以減少腸道蠕動,固澀腸液,對於因脾虛洩瀉或腸道濕熱引起的腹瀉,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榆槐臟連丸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加入地榆,可以有效控制腸道出血,緩解腹痛,起到止血止痛的作用。
  2. 收斂固澀: 地榆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對於腸道功能失調引起的腹瀉、便血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榆槐臟連丸中加入豬大腸,是基於中醫理論中的「以形補形」原則。豬大腸味甘、性平,入脾、大腸經,具有健脾益氣、潤腸通便、止血的作用。

中醫認為,大腸與脾胃相表裏,豬大腸性味平和,能補益脾胃之氣,改善消化功能;同時,其潤滑性也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改善便祕。此外,豬大腸還有止血作用,對於一些腸道出血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榆槐臟連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濕熱鬱於大腸,逼於血分」,其核心病機為濕熱蘊結下焦,侵襲腸絡,導致血分受迫,引發以下症狀:

  1. 新久痔漏:濕熱久滯,氣血壅塞,形成痔瘡或瘻管,無論新發或久病皆可應用。
  2. 腸風下血:濕熱灼傷腸絡,血溢脈外,見便血鮮紅(風性善行,故稱「腸風」)。
  3. 脫肛痛癢:濕熱下注,氣虛下陷,肛門脫出伴隨局部濕熱刺激之痛癢。
  4. 腸癰臟毒:濕熱瘀毒蘊結,腐肉成膿(臟毒泛指腸道癰瘍,或痢疾膿血)。

此方針對大腸濕熱兼血分熱毒之證,以清熱燥濕、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為主要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連(黃連)

    • 功效: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擅清中下焦濕熱。
    • 作用:直折大腸濕熱之火,解毒療瘡,為君藥。
  2. 槐米(槐花米)

    • 功效:涼血止血,清肝大腸熱。
    • 作用:擅治腸風下血,與地榆協同增強止血之效,針對血分熱迫。
  3. 地榆炭

    • 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炒炭後止血力更強。
    • 作用:收斂破損之腸絡,輔助槐米止便血,兼緩解痔瘡潰爛。
  4. 豬大腸

    • 傳統思維:「以臟治臟」,引藥直達大腸,增強局部作用。
    • 物理載體:米泔水煮爛後,與諸藥混合製丸,緩釋藥效於腸道。

配伍邏輯

  • 清熱+止血+載體定向:黃連清熱解毒治本,槐米、地榆炭涼血止血治標,豬大腸引藥下行。
  • 製法深意:米泔水煮爛豬腸,取其甘緩和中,減黃連苦寒傷胃之弊,同時軟化組織以利藥性融合。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通過「清濕熱、涼血分、止出血」三層次,解決大腸濕熱郁熱迫血之病機,標本兼顧。製劑形式(丸劑)與載體(豬腸)設計,體現古代「靶向給藥」思維,增強局部療效。

傳統服藥法


川連2兩,槐米1兩5錢,地榆炭1兩5錢,豬大腸2尺(洗淨)。
先將地榆、槐米裝入豬大腸內,用米泔水煮爛,和入川連,打為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有收斂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脫肛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榆槐臟連丸, 出處:《成方便讀》卷三。 組成:川連2兩,槐米1兩5錢,地榆炭1兩5錢,豬大腸2尺(洗淨)。 主治:濕熱鬱於大腸,逼於血分,症見新久痔漏,腸風下血,脫肛痛癢,腸癰臟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