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津方中加入旋覆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宣肺降氣,止咳化痰:旋覆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其可疏散肺氣,降逆止咳,並能化解痰液,利於痰液排出,對於因肺氣不降、痰濕壅肺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二、健脾益氣,生津止渴:旋覆花雖入肺經,但亦可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水液的代謝。對於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引起的口乾舌燥、津液虧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生津方中加入旋覆花,可起到宣肺降氣、止咳化痰,以及健脾益氣、生津止渴的功效,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生津方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清涼解熱、疏散風熱的特性,能有效緩解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宣肺止咳、涼血解毒等功效。當患者出現熱邪犯肺,導致津液不足、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時,薄荷可通過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促進津液分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此外,薄荷還能清利頭目,緩解頭痛、頭暈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生津方的療效。
「生津方」中加入「五倍子」,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五倍子味苦澀,性寒,入肺、大腸經,以收斂止瀉、生津止渴見長。看似與生津相悖,但其收斂作用能固護津液,防止津液外泄,從而達到生津的目的。
此外,五倍子可清熱解毒,對於因熱邪傷津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某些生津方劑中,五倍子可輔助其他藥材,發揮其清熱生津的功效,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津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口乾澀,火盛津虛」,即因體內火熱熾盛(如肺胃鬱熱或陰虛內熱)導致津液耗傷,口腔乾燥、分泌不足之證。其設計核心在於「生津」,透過藥物刺激唾液分泌,並清熱以治本。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性味與作用
- 兜鈴(馬兜鈴):苦寒,清肺降火,傳統用於肺熱咳嗽。其性峻烈,可能刺激黏膜促進分泌,但現代已知其腎毒性,須慎用。
- 水芹:甘涼,清熱利濕,古代用於解熱毒,其鮮汁或能潤燥。
- 旋覆花:苦辛鹹溫,傳統降氣化痰,可能借其辛散之性宣通津液。
- 醬瓣草(疑為酢漿草):酸寒,清熱解毒,鮮汁生津解渴,適合熱傷津液。
- 薄荷葉:辛涼,宣散風熱,清利咽喉,其揮發油可刺激口腔黏膜分泌唾液。
- 五倍子:酸澀寒,傳統斂肺降火,外用可收濕,此方或取其酸澀化生津液之效(類似「酸甘化陰」思路)。
製劑特點
- 鮮汁反覆拌搗:利用四種鮮藥(兜鈴、水芹、旋覆花、醬瓣草)取汁,保留活性成分,強化生津清熱之效。
- 發酵工序(盦七日,出白毛):可能透過微生物發酵降解毒性(如馬兜鈴酸),或生成小分子物質增強藥效。
- 微量使用(五釐):強調局部刺激唾液分泌,非內服補益,屬「外治內效」之法。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為主,生津為標:方中多寒涼藥,旨在清除肺胃之熱(如兜鈴、水芹),熱去則津液自復。
- 酸辛並用,宣斂結合:薄荷辛散、五倍子酸收,一開一闔,調節氣機與津液輸布。
- 局部刺激與整體調節:薄荷揮發油、鮮藥汁等直接刺激唾液腺,而清熱藥從根本改善津虧病機。
總結
此方結合清熱、宣散、酸收等法,透過藥物配伍與特殊製法,短期刺激唾液分泌以緩解口乾,長期則清熱保津。然部分藥物(如兜鈴)具毒性,現代應用需重新評估安全性與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兜鈴4兩,水芹4兩,旋覆花4兩,醬瓣草(俱鮮者取汁)4兩,薄荷葉4兩,五倍子4兩。
搗作餅,盦七日,出白毛,又採前四種取汁拌搗,待乾,又拌汁搗,不拘通數。
每用5釐,入口津液湧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津方, 出處:《醫碥》卷七。 組成:兜鈴4兩,水芹4兩,旋覆花4兩,醬瓣草(俱鮮者取汁)4兩,薄荷葉4兩,五倍子4兩。 主治:口乾澀,火盛津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