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胎丸

托胎丸

TUO TA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李氏醫鑑》卷八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3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7%
肝經 25%
脾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托胎丸中加入杜仲,主要是利用其 補腎固胎 的功效。

杜仲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的功效。懷孕期間,胎兒在母體中生長,需要充足的腎氣滋養,而杜仲能 補益腎氣,固腎安胎,避免胎兒不穩,出現滑胎、流產等情況。同時,杜仲還能 強筋骨,促進胎兒骨骼生長,對於孕婦本身的腰痠背痛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托胎丸中加入杜仲,可以起到 補腎固胎,促進胎兒健康成長 的作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托胎丸中加入續斷,主要原因為其具有 固腎益精、強筋健骨 的功效,有助於 穩固胎兒,防止滑胎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能補腎氣、強筋骨,對於因腎虛精虧、筋骨不固所致的滑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其補腎固胎的功效,與其他補腎益精的藥材如桑寄生、菟絲子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托胎安胎的功效。

托胎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三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固精之功效。孕婦常有腎氣不足、胎氣不穩的狀況,山藥可補益腎氣,固攝胎元,有助於穩定胎兒,減少流產的風險。
  2. 滋陰養血:山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滋養血氣,改善孕婦體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為母體提供充足的營養,促進胎兒健康發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托胎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受孕1-2月,慣堕胎者」,即針對早孕期因腎氣虛弱、胎元不固而反覆流產者。中醫認為「腎主生殖」,胎元需腎氣固攝,若腎氣不足,沖任失調,則易滑胎。此方以補腎固胎為核心,尤其適用於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勞損傷腎所致之習慣性流產。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杜仲(8兩)

    • 主入肝腎經,性溫味甘,為補肝腎、強筋骨要藥。
    • 糯米湯浸透後炒用,取其「土炒」類比脾胃屬土,增強補益之性;炒斷絲則緩其燥性,專注補力。
    • 重用8兩為君藥,強化補腎填精、固攝胎元之力。
  2. 續斷(2兩,酒拌焙)

    • 名喻「續接斷絕」,既補肝腎,又活血續傷。酒拌焙製後,溫通之性增,助腎陽而通血脈,防止補益滯瘀。
    • 與杜仲協同,補而不滯,兼顧腎氣與血脈流通,避免因虛致瘀影響胎元。
  3. 山藥(6兩)

    • 甘平入脾肺腎,補脾益氣,助後天養先天。用量次於杜仲,彰顯其「脾腎雙補」之用,脾胃健則氣血生化有源,胎得所養。
    • 與杜仲、續斷形成「腎氣—氣血—胎元」的固護鏈條。

配伍邏輯與方義

  • 補腎為本,兼顧氣血:杜仲、續斷直補腎氣,山藥輔助調理後天,符合「補腎安胎」之大法。
  • 動靜結合:續斷性微溫而走動,平衡杜仲之靜補,防止純補壅滯。
  • 製劑與服法:麵糊或棗肉為丸,緩補脾胃;米飲送服,取其清淡和胃,助藥力吸收。

此方展現中醫「治未病」思維,於孕早期即補腎固胎,從根本上調理母體環境,而非被動應對流產。其簡潔配伍凸顯「重腎氣、調脾胃」的安胎原則。

傳統服藥法


杜仲8兩(糯米湯煎,浸透,炒斷絲),續斷2兩(酒拌,焙),山藥6兩。
補腎氣,托胎元。
上為末,面糊為丸;或棗肉為丸。
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托胎丸, 出處:《李氏醫鑑》卷八。 組成:杜仲8兩(糯米湯煎,浸透,炒斷絲),續斷2兩(酒拌,焙),山藥6兩。 主治:補腎氣,托胎元。主治:受孕1-2月,慣墮胎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