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雞湯
BAI J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極寒 (0.07)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腎經 25%
小腸經 25%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雞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除濕之功效。白雞湯本身滋補性強,加入赤小豆可平衡其滋膩之性,避免過於滋補而導致濕氣積聚,有助於脾胃運化,促進水液代謝。
-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白雞湯清熱解毒,適用於因濕熱導致的口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
總體而言,赤小豆在白雞湯中起到平衡滋補、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使其更符合現代人追求健康、輕盈的養生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雞湯》主治「大腹水病」,此病名古醫籍多指「水腫病」之重症,特徵為腹部脹大如鼓(類似現代醫學之腹水),病機常與脾虛濕盛、氣滯水停相關。古代醫家認為,此類水腫多因脾腎陽虛,水濕不化,聚積腹中而成。方中以白雞與小豆配伍,應是透過補益與利水並行,標本兼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雞(治如食法)
-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經。
- 傳統功效:《本草綱目》載白雞肉能「補虛羸,安五臟」,具補中益氣、滋養精血之效。大腹水病患者久病體虛,脾胃氣弱,白雞可扶助正氣,健運脾土,助水濕代謝。
- 治療原理:水腫病後期常見氣血兩虛,補益氣血可改善脾運功能,間接促進水液運行。
小豆(1升,應指赤小豆)
- 性味歸經:甘酸偏涼,入心、小腸、脾經。
- 傳統功效:《神農本草經》謂赤小豆「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為利水消腫要藥。其性下行,能通利水道,祛除濕濁。
- 治療原理:赤小豆含鉀鹽、皂苷等成分,現代研究證實其利尿作用,可輔助消退腹水。
配伍邏輯
- 攻補兼施:白雞補虛,赤小豆利水,一補一瀉,針對水腫「本虛標實」之病機。
- 協同增效:白雞溫補脾陽,助氣化水濕;赤小豆導水下行,兩者相伍,既固本又祛邪。
- 煎服法意義:「食滓飲汁」充分利用食材藥性,少量頻服(「稍稍令盡」)避免驟瀉傷正,符合古人「緩攻水邪」之治療理念。
三、潛在治療機轉推論
- 滲利水濕:赤小豆增加水液排泄,減輕腹內壓力。
- 營養支持:白雞提供蛋白質與能量,改善患者低蛋白血症(對應古稱「虛羸」),助血漿膠體滲透壓恢復,減少水液外滲。
- 調節脾肺氣機:中醫「脾主運化水濕」,補脾氣可改善三焦水道通調,符合「治水先治氣」理論。
四、適用情境推測
此方可能用於:
- 慢性水腫(如脾腎陽虛型)伴隨體弱乏力者。
- 輕中度腹水,正氣未大傷時,作為食療輔助。
- 與其他利水方劑(如五苓散)交替使用,防止過利傷陰。
此方簡樸而體現「藥食同源」思維,反映古代對水腫病調補與祛邪並重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小豆1升, 白雞1頭(治如食法)。
以水3鬥煮熟,食滓飲汁,稍稍令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白雞湯, 出處:《肘後方》卷四。 組成:小豆1升,白雞1頭(治如食法)。 主治:大腹水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