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柏根散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止痙:烏梢蛇性味甘平,具有祛風濕、止痙攣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導致的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烏梢蛇可有效改善。
- 通絡止痛:烏梢蛇入肝經,能通經活絡,散瘀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疼痛,烏梢蛇可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烏梢蛇在柏根散中,主要發揮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風寒濕邪入侵經絡引起的各種症狀。
柏根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主治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其清熱燥濕的特性可有效抑制濕熱之邪,而瀉火解毒則可清除因熱毒所致的炎症和感染。因此,柏根散中加入黃柏,能有效地控制濕熱病邪,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柏根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宣肺降氣之功效。柏根散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杏仁可清肺熱,緩解咳痰,達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 宣肺通竅:杏仁還具有宣肺通竅的功效,對於鼻塞、流涕等症狀,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柏根散中加入杏仁,有助於宣通鼻竅,改善鼻塞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根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無名惡瘡」,泛指原因不明、難以歸類的皮膚瘡瘍,其症狀可能表現為紅腫、潰爛、滲液或癢痛交作。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瘡瘍多與「濕毒」「風熱」或「熱毒蘊結」有關,治當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為原則。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烏蛇(浸,去皮,烘乾)
- 烏蛇性甘平,主入肝經,具祛風通絡、攻毒散結之效。古代用於皮膚頑疾,如疥癬、惡瘡,其祛風作用可緩解瘡瘍癢痛,而「毒」字引申為化解病理產物(如濕熱瘀滯)。烘乾後減其腥膩,更利於外用。
黃柏皮(焙乾)
- 黃柏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為治濕熱瘡瘍要藥。焙乾後增強燥性,助其收濕斂瘡,針對瘡面滲液或糜爛。現代研究亦證實其抗菌、抗炎作用,符合「無名惡瘡」多與感染相關的推測。
杏仁(燒存性)
- 杏仁本潤,但「燒存性」後轉為苦澀,具有斂瘡生肌之效。燒炭後能吸附瘡面滲液,兼輕微止血作用,助瘡口癒合。
賦形與輔助藥
- 食鹽漿水:清潔瘡面,古法認為鹽可殺蟲解毒,漿水(發酵米湯)微酸,能收斂瘡瘍。
- 膩粉(輕粉):辛寒有毒,外用殺蟲攻毒,針對頑瘡腐肉。
- 津調(唾液):古法取其「引藥透膚」或「涼潤緩和藥性」之意。
組方邏輯推論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黃柏、烏蛇)、「燥濕斂瘡」為輔(杏仁炭、食鹽)、「殺蟲攻毒」為佐(膩粉),形成層次:
- 先清:黃柏瀉火,烏蛇祛風毒,化解瘡瘍根基。
- 後收:杏仁炭吸附滲液,輕粉抑菌防腐,促瘡面乾燥。
- 外用直達:通過帛子貼敷,使藥力專注於局部,避免內服毒性(如輕粉)。
此方體現古代「外治求速效」的思維,尤其針對「無名」之症,以「解毒+斂瘡」雙向調控,符合瘡瘍「紅腫-潰爛-修復」的病理進程。
傳統服藥法
烏蛇3寸(浸,去皮,於瓦上烘乾),黃柏皮4寸(焙乾),杏仁3-7個(燒存性)。
上為末。
食鹽漿水洗了,入膩粉,津調,塗帛子上貼之,甚時再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柏根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烏蛇3寸(浸,去皮,于瓦上烘乾),黃柏根皮4寸(焙乾),杏仁3-7個(燒存性)。 主治:無名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