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油餞

桐油餞

TONG YOU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20)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桐油餞中包含桐油,這看似矛盾,實則有其藥理根據。桐油,性溫燥,具有燥濕止癢之效。而桐油餞多用於治療濕疹、皮癬等皮膚病,其病機多為濕邪阻滯,導致皮膚瘙癢、糜爛等症狀。

桐油煎煮後,其燥性可驅除濕邪,同時止癢止痛。此外,桐油中含有的桐酸,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促進皮膚癒合。因此,桐油雖然性燥,但在適當配伍下,可發揮其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桐油餞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桐油餞主要用於治療「喉風、喉閉」,此類病症症狀危急,表現為:

  1. 先兆症狀:兩目緊閉、胸膈氣急、呼吸短促。
  2. 急性發作:咽喉突然腫痛阻塞,導致氣閉不通,手足厥冷(四肢冰冷)。
  3. 病程發展:病情變化極快,若未及時處理,頃刻間可危及生命。
    此方運用「探吐法」直接刺激咽喉,引出頑痰,迅速解除氣道阻塞,為急救手段,後續需配合清咽利膈之藥調理。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及作用

  • 桐油
    • 性味:辛、甘、寒,有毒。
    • 傳統用途:外用多於內服,具有催吐、祛痰、消腫之效。
    • 本方應用:以其辛寒之性刺激咽喉黏膜,引發嘔吐反射,達到「探吐頑痰」的目的。

2. 治療邏輯

  • 緊急處理
    喉風、喉閉本質為「痰壅氣閉」,痰涎阻塞氣道,導致呼吸困難、氣機不通。

    • 以桐油之辛竄刺激,配合雞翎直接觸及喉部,機械性誘發咳嗽與嘔吐,使黏稠痰涎排出。
    • 「連探四五次」反覆刺激,確保痰涎盡出,氣道得通。
  • 後續調理
    吐後患者雖蘇醒,但咽喉腫痛未完全消退,需以「清咽利膈之藥」(如黃連、桔梗、梔子等)清熱解毒,防止痰熱復聚。

3. 中醫理論依據

  • 「其高者因而越之」(《內經》):
    痰涎壅塞上焦(咽喉、胸膈),當用吐法使邪從上而出。
  • 急救思維
    針對「閉證」的急症,以簡便外治法爭取時間,符合古代「急則治標」的原則。

總結

桐油餞為古代急救喉閉的外治探吐法,以桐油刺激結合物理探吐,快速解除痰壅氣閉之危,後續再以內服藥調理根本。其設計體現中醫「祛邪務速」的急症處理智慧。

傳統服藥法


桐油3-4匙。
探吐頑痰。
先用溫湯半碗,加入桐油三四匙摟勻。用硬雞翎蘸油探入喉中,連探四5次,其痰壅出,再探再吐,以人蘇醒聲高為度。後服清咽利膈之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噯氣扁桃腺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咽喉痛手腳冰冷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桐油餞,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桐油3-4匙。 主治:探吐頑痰。主治:喉風、喉閉。其症先兩目緊閉,胸膈氣急,呼吸短促,驀然咽喉腫痛,手足厥冷,氣閉不通,頃刻不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