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楝敷方
KU LIAN F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肝經 33%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4
方劑組成解釋
苦楝敷方中包含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苦楝皮具有消炎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 苦楝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疥瘡、癬症等皮膚病具有良好的療效,能有效消炎止癢,緩解病症。
二、苦楝皮作為外用藥物,安全性相對較高。 苦楝皮作為中藥材,其毒性相對較低,外用敷貼可有效發揮藥效,同時避免了口服藥物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楝敷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直指方》與《普濟方》,主療「浸淫瘡」(濕瘡潰爛流膿、蔓延擴散)、「小兒禿瘡」(頭癬),以及「諸惡瘡」(泛指頑固性皮膚瘡瘍)。其外用形式分為兩種:
- 灰敷法:苦楝皮或枝燒灰後直接撒佈瘡面,適用於滲出性濕瘡,藉灰分之燥性收斂膿水。
- 膏塗法:乾性瘡面則以豬脂調和苦楝灰成膏,兼顧潤燥與藥效滲透。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苦楝皮/枝之藥性:
- 苦楝(Melia azedarach)皮與枝傳統以「苦寒」定性,歸經肝、脾、胃,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其有效成分如「川楝素」(toosendanin)及多種生物鹼,現代研究證實對真菌(如頭癬菌)、寄生蟲(如疥蟎)有抑制作用,契合古代對「惡瘡」「禿瘡」的致病認知(濕熱蟲毒)。
- 燒灰後增強吸濕收斂作用,適合「浸淫瘡」之濕爛;結合豬脂(滋潤賦形)則可改善乾痂裂瘡,防止灰分刺激。
配伍思維:
- 單方峻力:此方僅用苦楝一藥,集中藥效於濕熱蟲毒所致瘡瘍,反映「簡峻外用」的急症處理思路。
- 灰藥與脂膏的辨證應用:依瘡面狀態調整劑型(乾/濕),體現中醫「辨證施治」的靈活性——濕瘡重用燥性灰分,乾瘡佐潤性脂膏,避免過燥傷膚。
三、推衍功效機理
- 抗菌消炎:苦楝灰保留部分活性成分,直接抑制瘡面病原微生物,減輕感染性炎症。
- 物理性保護:灰分形成保護層,隔離外界刺激;豬脂則修復皮膚屏障,促進癒合。
- 止癢促斂:苦寒藥性降低局部熱感,灰分吸濕減少滲出,雙向調節瘡面環境。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外治即內治」的中醫外治邏輯,以苦楝之毒性(殺蟲)轉化為治療力,輔以劑型調整適應證候差異,具實用性與病理針對性。
傳統服藥法
苦楝皮若枝。
燒作灰。
敷。乾者豬膏和塗。
苦楝散(《直指》卷二十四)、苦楝膏(《普濟方》卷四十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苦楝敷方,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苦楝皮若枝。 主治:浸淫瘡,並小兒禿瘡,諸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