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石子散

沒石子散

MEI SHI Z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3%
胃經 33%
肺經 33%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沒石子散中包含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固澀: 訶子味酸澀,性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方中以沒石子爲主,用於治療遺尿、滑精等症,訶子可輔助收斂腎氣、固澀精關,增強療效。
  2. 潤腸通便: 訶子雖有收斂作用,但同時亦兼具潤腸通便之效。方中可能因其他藥物導致便祕,而訶子可緩解便祕,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沒石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洞洩下痢,羸困」,即小兒嚴重的腹瀉(如水樣便)、下痢膿血,且伴隨身體虛弱、消瘦乏力之證。洞洩多因脾胃虛寒或濕濁內停,導致水穀不化、清濁不分;長期下痢則傷及氣血,故患兒呈現「羸困」狀態。此方以收澀止瀉為主,兼溫中行氣、涼血止血,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沒石子(微煨)

    • 性味苦澀溫,主收斂固澀。《本草備要》載其「澀精固腸,療久痢脫肛」。煨後增強溫澀之性,針對洞洩不止,直接固澀腸道,減少瀉痢。
  2. 肉豆蔻(去殼)

    • 辛溫香燥,溫中行氣、澀腸止瀉。《本草綱目》言其「暖脾胃,固大腸」。與沒石子協同增強止瀉力,兼散脾胃寒濕,改善腹冷痛。
  3. 桂根(銼)

    • 肉桂類藥材之根,性溫,可溫經散寒、助陽化氣。此處推測用於溫補腎脾之陽,助運化水濕,從根本緩解虛寒性洞洩。
  4. 茜根(銼)

    • 性寒味苦,涼血止血、活血祛瘀。《名醫別錄》稱其「主止血內崩,下血」。用於下痢膿血證,防止血熱妄行,兼顧久痢傷絡之出血。
  5. 茶末

    • 苦寒清熱、燥濕解毒,《本草求真》載茶能「除煩渴,解油膩,消宿食」。此處少量用於佐制溫燥藥之偏性,並清腸中濕熱餘邪,避免純澀留瘀。

全方配伍思路

  • 標本同治:以沒石子、肉豆蔻澀腸止瀉治標;桂根溫陽、茜根調血治本。
  • 寒溫並用:溫藥(桂根、肉豆蔻)配寒藥(茜根、茶末),防止溫燥過度傷陰,適合久痢虛中夾熱者。
  • 動靜結合:收澀藥(沒石子)佐少量行氣活血藥(茜根、肉豆蔻),避免澀滯氣機。

適用病機推論
本方適合「脾腎虛寒為主,兼夾腸絡濕熱」之證。患兒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失治,陽氣虛衰,水穀不化而洞洩;濕熱鬱滯腸絡則下痢膿血;氣血耗傷故羸弱。方中溫澀與涼血並行,既固脫又清餘邪,體現中醫「通澀兼施」的辨證智慧。

傳統服藥法


沒石子1枚(微煨),肉豆蔻1枚(去殼),桂根3分(銼),茜根半兩(銼),茶末1分。
上為粗散。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放溫,不拘時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沒石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沒石子(微煨)半兩,訶黎勒(煨,用皮)半兩。 主治:小兒洞泄下痢,羸困。

沒石子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沒石子1枚(微煨),肉豆蔻1枚(去殼),樗根3分(銼),茜根半兩(銼),茶末1分。 主治:小兒血痢不止。

沒石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沒石子3枚(燒灰),樗根白皮3兩(銼,炒微黃),益母草3分,神曲2兩(微炒),柏葉1兩,桑耳1兩。 主治:痔疾下血無度,或發或歇。

沒石子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沒石子半兩,肉豆蔻半兩(去殼),桂心半兩,訶黎勒1兩(煨,去皮),厚朴1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龍骨1兩,麝香1分(細研)。 主治:休息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