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土茯苓丸中包含土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針對性: 土茯苓性涼,味甘淡,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濕疹、梅毒等疾病,土茯苓具有良好的療效。
- 主治方向: 土茯苓丸多用於治療梅毒、溼熱下注所致的皮膚病、關節疼痛等,而土茯苓正是治療這些疾病的重要藥材,能夠起到清熱解毒、除溼利關節的作用,因此被列為主要成分。
土茯苓丸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土茯苓丸以土茯苓為主,善於清熱解毒,化濕止癢,而白癬皮的加入,則可進一步加強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治療濕熱蘊結,兼有皮膚癬癢者,效果更佳。
- 針對病因,相輔相成: 土茯苓丸主要用於治療梅毒、淋病等疾病,白癬皮則常用於治療皮膚癬病。由於梅毒等疾病的病因往往與濕熱毒邪有關,而白癬皮的殺蟲止癢功效,可以幫助清除皮膚上的毒邪,同時也有助於預防和治療因濕熱毒邪導致的皮膚病變,從而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土茯苓丸中加入山豆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土茯苓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而山豆根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兩者相輔相成,加強藥效。
- 治療濕熱毒邪: 土茯苓丸多用於治療濕熱毒邪引起的疾病,如梅毒、淋病、瘡瘍腫毒等。山豆根能清熱解毒,並能散結消腫,與土茯苓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清除濕熱毒邪,達到治療目的。
土茯苓丸中加入黃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土茯苓善於清熱解毒,利濕去痺,而黃藥子則以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見長。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治療梅毒、淋病等疾病的效果。
二、 協調藥性,緩解副作用: 土茯苓偏於寒涼,而黃藥子性微寒,加入黃藥子可減緩土茯苓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土茯苓丸中加入夏枯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夏枯草性寒,味苦,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與土茯苓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瘰癧結核等症狀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 針對特定病症:夏枯草除了清熱解毒外,還有散結消癭之效。土茯苓丸可能專門用於治療某些兼有甲狀腺腫大、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的病症,夏枯草的加入,可針對這些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土茯苓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銀屑病進行期」,古代稱此類皮膚病症為「白疕」、「乾癬」等,多因風熱濕毒蘊結肌膚,或血熱風燥所致。方中重用清熱解毒、燥濕祛風之品,針對熱毒熾盛、皮膚紅赤脫屑之證,體現「清熱解毒、涼血散結」的治療思路,符合傳統中醫對銀屑病「血熱毒盛」病機的認識。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土茯苓、山豆根
- 土茯苓(30克):清熱解毒、除濕通絡,善治濕熱瘡毒,能透達深層鬱熱,兼利關節。
- 山豆根(250克,重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直折火毒上攻皮膚之勢,針對血熱癰腫。
臣藥:白鮮皮、草河車(拳參)、黃藥子
- 白鮮皮(125克):祛風燥濕、清熱止癢,協君藥化解濕熱風毒纏繞肌表之邪。
- 草河車(250克,即拳參):清熱涼血、散結解毒,助君藥增強抗邪之力,兼消皮膚紅腫。
- 黃藥子(125克):涼血降火、散癭消腫,輔助化解熱毒凝滯之結。
佐使藥:夏枯草
- 夏枯草(250克,重用):清肝瀉火、散結消腫,引熱下行,兼調暢氣機,使熱毒從內而解。
全方配伍特點
- 重劑清解:山豆根、草河車、夏枯草均用至250克,強調瀉火解毒之力,針對銀屑病急性期熱毒壅盛之標實。
- 潤燥兼施:以煉蜜為丸,緩和峻藥苦寒之性,兼顧護胃潤燥,避免過傷陰液。
- 表裏分消:土茯苓、白鮮皮走表祛濕,山豆根、黃藥子入血分涼血,體現「從氣分透熱,自血分消癥」的層次。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大劑清熱解毒藥直折火勢,結合祛濕散結以疏通皮膚鬱滯,符合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邏輯,適用於熱毒血瘀型銀屑病,緩解紅斑、鱗屑及搔癢等進展期症狀。
傳統服藥法
土茯苓30克,白鮮皮125克,山豆根250克,草河車250克,黃藥子125克,夏枯草250克。
清熱解毒。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
每次3丸,開水送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脫屑牛皮癬
相同名稱方劑
土茯苓丸,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土茯苓30g,白鮮皮125g,山豆根250g,草河車250g,黃藥子125g,夏枯草250g。 主治:清熱解毒。主治:銀屑病進行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