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土茯苓丸中包含土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針對性: 土茯苓性涼,味甘淡,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濕疹、梅毒等疾病,土茯苓具有良好的療效。
- 主治方向: 土茯苓丸多用於治療梅毒、溼熱下注所致的皮膚病、關節疼痛等,而土茯苓正是治療這些疾病的重要藥材,能夠起到清熱解毒、除溼利關節的作用,因此被列為主要成分。
土茯苓丸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白癬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土茯苓丸以土茯苓為主,善於清熱解毒,化濕止癢,而白癬皮的加入,則可進一步加強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治療濕熱蘊結,兼有皮膚癬癢者,效果更佳。
- 針對病因,相輔相成: 土茯苓丸主要用於治療梅毒、淋病等疾病,白癬皮則常用於治療皮膚癬病。由於梅毒等疾病的病因往往與濕熱毒邪有關,而白癬皮的殺蟲止癢功效,可以幫助清除皮膚上的毒邪,同時也有助於預防和治療因濕熱毒邪導致的皮膚病變,從而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土茯苓丸中加入山豆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土茯苓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而山豆根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兩者相輔相成,加強藥效。
- 治療濕熱毒邪: 土茯苓丸多用於治療濕熱毒邪引起的疾病,如梅毒、淋病、瘡瘍腫毒等。山豆根能清熱解毒,並能散結消腫,與土茯苓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清除濕熱毒邪,達到治療目的。
土茯苓丸中加入黃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土茯苓善於清熱解毒,利濕去痺,而黃藥子則以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見長。兩者合用,可更有效地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治療梅毒、淋病等疾病的效果。
二、 協調藥性,緩解副作用: 土茯苓偏於寒涼,而黃藥子性微寒,加入黃藥子可減緩土茯苓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寒涼損傷脾胃,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土茯苓丸中加入夏枯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夏枯草性寒,味苦,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效。與土茯苓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瘰癧結核等症狀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 針對特定病症:夏枯草除了清熱解毒外,還有散結消癭之效。土茯苓丸可能專門用於治療某些兼有甲狀腺腫大、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的病症,夏枯草的加入,可針對這些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主治功效
土茯苓丸:中藥方劑,對抗銀屑病進行期
中藥方劑「土茯苓丸」的主要成分有:
- **土茯苓:**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強筋骨、解毒、利水滲濕、祛風除濕、健脾胃、清熱利尿等功效。
- **白癬皮:**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止癢之功效。
- **山豆根:**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驅蟲、殺蟲、解毒等多種功效。
- **黃藥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燥濕止癢等功效。
- **夏枯草:**具有清熱瀉火、強筋骨、散結、清肝明目、補血養肝、清熱解毒之功效。
銀屑病進行期的特徵:
- 皮疹迅速蔓延和加重。
- 皮疹通常是紅色、發炎和鱗片狀。
- 可能伴有瘙癢、疼痛和灼熱感。
- 可能持續數週或數月,然後可能進入緩解期或靜止期。
土茯苓丸的功效:
- 清熱解毒,涼血除濕。
- 祛風止癢,消腫散結。
- 適用於銀屑病進行期,具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強筋骨、散結的作用。
總結:
中藥方劑「土茯苓丸」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強筋骨、散結等功效。適用於銀屑病進行期,具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強筋骨、散結的作用。
傳統服藥法
土茯苓30克,白鮮皮125克,山豆根250克,草河車250克,黃藥子125克,夏枯草250克。
清熱解毒。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
每次3丸,開水送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脫屑牛皮癬
相同名稱方劑
土茯苓丸,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土茯苓30g,白鮮皮125g,山豆根250g,草河車250g,黃藥子125g,夏枯草250g。 主治:清熱解毒。主治:銀屑病進行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