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復黃片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復黃片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牙齦出血、鼻衄等,地榆可清熱涼血,收斂止血,有助於改善出血症狀。
- 斂陰固精: 地榆除了涼血止血,還有斂陰固精的作用。復黃片中也常加入補腎固精的藥物,地榆可輔助這些藥物,起到固精止遺的作用,進一步改善出血症狀。
復黃片方劑中包含蒲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利尿通淋,消腫止痛: 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能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尿路梗阻,緩解小便不利、尿頻、尿痛等症狀。同時,蒲黃亦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尿路感染、腎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腫脹。
- 止血化瘀: 蒲黃具有止血化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出血,如尿血、鼻出血等。蒲黃的止血作用主要源於其含有的蘆丁等成分,具有血管收縮、增強血管壁抵抗力等作用。
綜上,復黃片方劑中加入蒲黃,正是爲了發揮其利尿通淋、消腫止痛和止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復黃片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涼血止血:槐角性涼,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復黃片主治黃疸,而黃疸的病機多為濕熱內蘊,導致血分瘀滯。槐角能清熱涼血,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黃疸症狀。
- 利濕退黃:槐角同時具有利濕作用,能促進體內濕邪排出。黃疸的形成與濕熱有關,槐角能利濕退黃,並輔助其他藥材改善肝膽功能,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
復黃片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瀉下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積止痛的功效。復黃片主要用於治療濕熱瘀阻所致的黃疸,而大黃可瀉去腸道積熱,促進膽汁分泌,幫助黃疸消退。
- 清熱解毒: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清除體內熱毒,並抑制病菌生長。這對於治療黃疸,尤其是伴隨發熱、口苦、便祕等症狀的患者,具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大黃在復黃片中,發揮著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瘀阻所致的黃疸。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復黃片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內痔實熱便血」,乃針對濕熱下注大腸、血熱妄行所致之症。臨床表現為便血色鮮紅、肛門灼熱腫痛,或伴便秘、舌紅苔黃等實熱證候。方中以清熱涼血、收斂止血為主,兼顧養血和營,體現「涼血止血,清熱祛濕」之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鱔藤(君藥)
- 性味苦寒,主入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針對實熱內痔之血熱妄行,直接清解腸道濕熱,止血而不留瘀。
白及、白茅根(臣藥)
- 白及:苦甘澀微寒,具收斂止血、生肌消腫之效,助黃鱔藤固攝出血,兼修復痔瘡黏膜損傷。
- 白茅根:甘寒,清熱利尿、涼血止血,導熱下行,使血熱從小便而解,減輕肛門血瘀腫痛。
丹參(佐藥)
- 味苦微寒,活血祛瘀、涼血消腫。
- 防範過度收斂導致血瘀,符合「止血兼活血」思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痔核瘀滯。
紅棗(使藥)
- 甘溫補脾,益氣養血,調和諸藥寒性,防苦寒傷胃。
- 配伍大量寒涼藥中,顧護中焦,體現「攻邪不傷正」原則。
三、組方特點與療效機理
此方以「清熱涼血」為核心,結合「收斂止血」與「活血和營」:
- 清熱:黃鱔藤、白茅根直折腸道熱勢,從病源止血。
- 斂血:白及加強局部黏膜修復,減少出血。
- 調血:丹參化瘀防滯,紅棗養血扶正,標本兼顧。
全方寒溫並用,止行相輔,契合中醫「熱者寒之」「瘀者行之」治療邏輯,適用於濕熱型內痔急性出血階段。
傳統服藥法
黃鱔藤46克,白及15克,白茅根15克,丹參9克,紅棗62克。
將上藥熬水,濃縮,製成5克重的糖衣片。
為成人1日量,分2次服,兒童酌減,10天為1療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復黃片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胃不適。服用復黃片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紫斑症及其他出血性病態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復黃片,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黃鳝藤46g,白及15g,白茅根15g,丹參9g,紅棗62g。 主治:紫斑。
復黃片, 出處:《實用中醫外科學》。 組成:生地榆10kg,生蒲黃4.5kg,生槐角4.5kg,生大黃1.5kg。 主治:清化腸熱,通便止血。主治:內痔實熱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