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犀散
SHE X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蛇犀散中包含白花蛇,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止痛:白花蛇性溫,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通絡活血的功效。蛇犀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麻木不仁等症,而白花蛇的祛風止痛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解毒消腫:白花蛇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蛇犀散中常配伍其他具有解毒消腫功效的藥材,如蜈蚣、全蠍等,共同發揮解毒消腫的功效,治療毒蛇咬傷、蜂蜇傷等症。
總而言之,白花蛇在蛇犀散中發揮著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蛇犀散中包含犀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人認為其對於熱毒熾盛、神昏譫語、斑疹熱病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故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疾病。
- 鎮驚止痙:犀角亦具鎮驚止痙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抽搐等症。古人認爲犀角能清心火,平肝陽,故常用於治療熱性驚癇、癲癇等疾病。
然而,現今犀牛瀕臨絕種,犀角的藥用價值已遠不如其保護價值,應積極尋找替代藥材,避免因藥用而造成生態破壞。
蛇犀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橘皮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痛的功效。蛇犀散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而橘皮的理氣止痛作用可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痺痛症狀。
2. 助消化,增強藥效:橘皮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增強藥物療效。蛇犀散中包含多味藥材,橘皮的加入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被人體吸收,提高藥效。
蛇犀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瀉下通便:牽牛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功效。蛇犀散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麻木癱瘓等病症,而這些病症往往伴隨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便祕。牽牛子可通便排毒,使氣血暢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二、消腫止痛:牽牛子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風濕痺痛引起的局部腫脹疼痛。蛇犀散中配伍牽牛子,有助於整體方劑的消腫止痛作用,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蛇犀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瘰疬」,即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之症,多因痰火鬱結、氣血瘀滯所致。古代醫家認為瘰疬與風毒、熱毒、痰積有關,方中結合動物藥與植物藥,攻逐痰瘀、清熱解毒,旨在使未潰者內消、已潰者斂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花蛇肉(酒浸焙):
- 性味甘鹹溫,入肝經,具透骨搜風、攻毒散結之效。酒浸增強其走竄之力,針對風痰深伏經絡之瘰疬,能逐瘀通絡。
犀角(鎊,現多以水牛角代):
- 性寒,清熱涼血解毒,古代用於熱毒熾盛之症。此處配伍白花蛇,一溫一寒,既制約蛇肉溫燥,又協同清解瘰疬火毒。
青橘皮(去白、焙):
- 理氣化痰,破滯散結。去白(去除內層白色部分)減其燥性,專功行氣解鬱,助痰濕化解。
牽牛子(半生半炒):
- 生用瀉水逐痰力猛,炒用緩其峻性而兼導滯。此設計兼顧攻逐與緩和,使痰瘀從二便排出。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白花蛇、牽牛子攻逐為主,佐青皮調氣、犀角清熱,形成「破積—行氣—清解」之序。
- 引藥與劑型:糯米飲調服護胃,膩粉(輕粉)助藥力透達,五更服藥趁陽氣初升之勢驅邪。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除瘰疬外,或可延伸至其他痰瘀互結之症,如癰腫初起、頑固痺證。然其重點在「通」與「清」,針對實證,虛弱者不宜。現代若應用,需考量犀角替代及牽牛子、膩粉之安全性調整。
附方關聯
《三因》「白花蛇散」及《證治要訣》「花蛇散」皆以白花蛇為主藥,可見此蟲類藥於瘰疬治療之核心地位,配伍差異可能隨證加減(如是否用犀角或牽牛子),反映瘰疬證型之變化。
傳統服藥法
白花蛇肉(酒浸焙)4兩,犀角(鎊)1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牽牛子1兩半(1兩炒熟,半兩生用)。
上為散。
每服2錢匕,別入膩粉2錢匕,糯米飲調下,五更初服,至午前取下惡物。如取未盡,經半月後再服。未成瘡者。內消,成瘡者瘡自乾合。
白花蛇散(《三因》卷十五)、花蛇散(《證治要訣類方》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蛇犀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白花蛇肉(酒浸焙)4兩,犀角(鎊)1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牽牛子1兩半(1兩炒熟,半兩生用)。 主治:瘰癧。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