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礬散

黃礬散

HUANG F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1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礬散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散寒: 黃礬性寒,若單用易傷脾胃,而乾薑辛溫,可溫中散寒,緩解黃礬對脾胃的寒性損傷,避免藥物過於寒涼。

二、增強藥效: 乾薑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止痛的作用,可助黃礬祛風濕、消腫止痛,提升藥物整體療效。同時,乾薑可引導黃礬藥力下行,達至治療目的。

因此,黃礬散中加入乾薑,既能減緩藥性寒涼對脾胃的損害,又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礬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疳(匿蟲),腸頭挺出」,即古代所指的疳蝕瘡(多發於口腔或肛門黏膜的潰瘍性病變),可能伴隨組織壞死、濕爛或寄生蟲感染(如蟯蟲)。「腸頭挺出」或與脫肛、痔瘡或局部黏膜水腫脫垂相關,推測方劑外用於患處,具殺蟲、解毒、收斂、消腫之效。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礬類為主,殺蟲收斂

    • 黃礬、白礬、青礬:三礬合用,強效燥濕殺蟲、防腐斂瘡。白礬(明礬)現代研究證實可抑制細菌真菌;青礬(綠礬)含硫酸亞鐵,古代用於止血消腫;黃礬性似白礬,加強解毒。
    • 石膽(膽礬):硫酸銅礦物,具強腐蝕性,外用可蝕瘡祛腐,適用於頑固性潰瘍。
  2. 動物性成分,攻毒生肌

    • 白狗糞灰、人糞灰:傳統認為經煅燒後能「以濁攻濁」,解毒排膿,可能含礦物質或活性炭吸附作用。
    • 乾地龍:清熱通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輔助生肌。
    • 麝香:活血散結、透膿止痛,其揮發成分助藥力滲透。
  3. 植物與礦物,協同攻邪

    • 莽草(有毒):殺蟲止痛,古代用於皮膚瘡癬,需嚴格外用。
    • 雄黃:含砷,殺疥蟲、解毒,對寄生蟲及微生物有抑制效果。
    • 莨菪子:含生物鹼(如東莨菪鹼),局部麻醉止痛,炒黑減毒。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腐蝕-殺蟲-生肌」為核心:

  1. 腐蝕祛腐:石膽、雄黃、礬類直接破壞壞死組織,清除疳瘡表面濕爛。
  2. 殺蟲解毒:雄黃、莨菪子、莽草針對寄生蟲或微生物感染。
  3. 收斂生肌:礬類緊實黏膜,地龍、麝香促進修復,糞灰可能吸附滲液。

因含多種毒性成分(如砷、銅、莨菪鹼),推測古代僅限於短期點塗,避免誤吞。整體為「峻藥攻邪」思路,適用於頑固性黏膜潰瘍合併感染或寄生蟲者。

傳統服藥法


黃礬半兩,白礬半兩,青礬(燒令汁盡)半兩,白狗糞灰半兩,莽草半兩,雄黃(細研)半兩,石膽(細研)1分,莨菪子(炒令黑)1分,乾地龍(微炒)1分,人糞灰1分,麝香1錢(細研)。
上為末,都研令勻。
先以鹽漿水漱口2-3度,於上點之,日3次。有涎勿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黃礬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黃礬半兩。 主治:聤耳。耳卒腫出膿。

黃礬散, 出處:《普濟方》二一三。 組成:黃礬1兩,乾薑1兩,葛勒蔓1兩。 主治:疳(匿蟲),腸頭挺出。

黃礬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黃礬半兩,烏賊魚骨1分,黃連1分(去須)。 主治:小兒聤耳出膿水。

黃礬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組成:黃礬(燒研)1分,麝香(研)1錢,乾蛤殼(燒灰,研)1分,防風(去叉)1兩,獨活(去蘆頭)1兩。 主治:疳(匿蟲),齒根宣露。

黃礬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黃礬(甘鍋燒通赤研入)1兩,生乾地黃(焙)半兩,胡桐淚半兩,升麻半兩,乾蝦蟆頭2枚(炙焦)。 主治:齒齦宣露,及骨槽風,小兒急疳,齦肉腫爛。

黃礬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黃礬半兩,白礬半兩,青礬(燒令汁盡)半兩,白狗糞灰半兩,莽草半兩,雄黃(細研)半兩,石膽(細研)1分,莨菪子(炒令黑)1分,乾地龍(微炒)1分,人糞灰1分,麝香1錢(細研)。 主治:急疳蝕齒齦,唇口壞爛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