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槐枝散以槐枝為名,自然包含槐枝,此乃藥方命名原則,以主要藥材命名,方便辨識、記憶。
槐枝性涼,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功效。方中以槐枝為主,可見其針對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出血不止等症狀。
此外,槐枝散中可能還包含其他藥材,與槐枝共同發揮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特定病症。例如,若方中加入生地、丹皮等涼血藥,則可增強清熱涼血之效。
槐枝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槐枝散主治風熱上攻,引起頭痛、目赤、鼻衄等症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熱所致的熱毒上攻,達到清熱涼血之效。
- 滋陰降火:風熱上攻,往往會導致陰虛火旺,出現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陰降火,補充體內陰液,平衡陰陽,緩解因熱毒攻伐所致的陰虛症狀,使患者恢復陰陽平衡。
因此,生地黃在槐枝散中起着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重要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療效更顯著。
槐枝散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是利用其 瀉下通便 的功效。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 的作用。
方劑中槐枝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作用,而皁莢則配合槐枝的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排毒解毒,更有效地緩解炎症,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
此外,皁莢還可以軟堅散結,對於某些由血瘀、濕熱引起的疾病,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枝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須黃白」,意指改善鬚髮色澤,使其由枯黃轉為潔白潤澤。然其用法為「揩齒」,推測原文或側重於「齒白淨」之效,即清潔牙齒、祛除垢膩,兼有烏髮固齒之能。古方常將口腔與毛髮健康相聯,認為齒為骨之餘,腎氣盛則齒堅髮黑,故祛風活血、滋腎涼血之方亦可外用護髮。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槐枝: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祛風、涼血通絡。其煎汁外用可潔淨去垢,本方以火燒取煙,或取其炭化後吸附污垢之效,兼能收斂止血。
- 巨勝子(黑芝麻):炒黑後增強滋補肝腎、烏鬚髮之效。含油脂與維生素E,外用可潤澤毛髮與牙齦,結合火製法可能生成活性炭質,吸附齒面污漬。
- 生乾地黃:滋陰涼血,填精益髓。外用或藉其黏稠汁液附著齒面,形成保護,抑或通過清熱減輕齦腫出血,間接改善口腔環境。
- 皂莢:具強力去污之效,所含皂苷可分解牙垢油脂,古人常用以潔齒。燒製後或轉為鹼性成分,進一步增強清潔力。
配伍特點:
- 祛風潔淨:皂莢與槐枝為核心,一者物理去垢,一者涼血祛風,針對齒垢與風熱上攻之牙齦問題。
- 滋養固本:黑芝麻與地黃補益肝腎,從「根本」調理,符合中醫「標本兼顧」思想,外用可能通過局部吸收發揮養潤之效。
- 燒製增效:全方火燒成散,既滅菌又生成細微炭粒,加強吸附性,同時保存藥性,符合古代「煅存性」的炮製邏輯。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通過清熱祛風、吸附污垢、滋養固齒三層作用,改善牙齒色澤與口腔健康。風去則齦腫消,垢除則齒白,腎補則齒堅髮烏,體現中醫「內外相應」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槐枝1兩,巨勝子(炒令黑色)1兩,生乾地黃1兩,皂莢1挺(長1尺,不蚛者)。
去風,令齒白淨。
上並銼細,入一新瓷瓶中盛,固濟於瓶口上,只留一竅,如錢孔大,然後以文火燒,候瓶內藥煙絕為度,便取出,為細散。
每用揩齒。甚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血熱便秘,小便不利,舌紅苔黃,脈弦數者。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槐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槐枝(如箸大者)1兩,青鹽1兩,胡麻子仁(炒黑色)1兩,生乾地黃1兩,皂莢(不蚛者,去皮子)2挺。 主治:須黃白。
槐枝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 槐枝散(《聖惠》卷三十四。)出處:《聖惠》卷三十四。組成:槐枝1兩,巨勝子(炒令黑色)1兩,生乾地黃1兩,皂莢1挺(長1尺,不蚛者)。主治:去風,令齒白淨。 。 主治:去風,令齒白淨。
槐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 槐枝散(《聖濟總錄》卷一二一。)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組成:槐枝1分,無食子(搗末)1分,馬齒莧1分,生乾地黃1分,烏賊魚骨(搗末)1分,胡桃(燒灰)1分,青橘皮(去白)1分,地黃花1分,皂莢1分,槲葉1分,蔥須1分。主治:變白髭。 。 主治:變白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