蒴藋煎

蒴藋煎

SHUO DI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3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肝經 22%
膽經 11%
腎經 11%
脾經 5%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5%
心經 5%
肺經
肝經
膽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蒴藋煎方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平肝熄風: 白蒺藜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平肝熄風之效。此功效可輔助蒴藋清熱解毒、利濕止痛,共同改善肝氣鬱結、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白蒺藜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此功效可輔助蒴藋消腫止痛,共同治療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綜上所述,白蒺藜在蒴藋煎方中起著疏肝解鬱、平肝熄風、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蒴藋煎中加入虎杖,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行瘀止痛: 蒴藋煎旨在清熱利濕,行瘀止痛,而虎杖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利濕消腫的功效。其清熱利濕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加強方劑的整體效果,而活血化瘀則可有效改善疼痛症狀。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虎杖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例如與茯苓、澤瀉等藥材共同利水消腫,與赤芍、丹皮等藥材共同涼血止痛。虎杖的加入,不僅可以加強方劑的整體療效,還能更好地發揮其他藥材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蒴藋煎方中加入辛夷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鼻竅: 辛夷花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對於風寒犯肺、鼻塞不通、流涕清稀等症狀,辛夷花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與蒴藋煎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的效果。
  2. 引藥上行: 辛夷花具有較強的揮發性,可以引導其他藥物上行至鼻竅,增強藥效。在蒴藋煎中,辛夷花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病竈,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蒴藋煎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白礬能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
  2.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以幫助止住瘡瘍或傷口流血,促進傷口癒合。

在蒴藋煎中,白礬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發揮其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皮膚病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蒴藋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赤白風瘾疹」,即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風團狀疹塊,伴隨瘙癢,屬中醫「風疹」「瘾疹」範疇。古代認為此病多因風邪外襲、濕熱內蘊或血熱風燥所致,治療以祛風、清熱、除濕、止癢為主。外用塗擦患處,直接作用於皮膚,緩解局部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單藥功效解析

  1. 蒴藋根(主藥,5兩):
    性味辛涼,能祛風除濕、活血散瘀,外用可清熱解毒,適用於風疹瘙癢、皮膚熱毒。
  2. 白蒺藜(3兩):
    辛散苦泄,祛風止癢,善治皮膚風熱癮疹,為風疹常用藥。
  3. 兔藿(3兩):
    苦寒清熱,解毒消腫,輔助緩解熱毒蘊結之皮膚疹癢。
  4. 羊桃(3兩,《準繩》版本無):
    酸甘性寒,利濕解毒,可能用於濕熱型風疹(若無羊桃則以細辛替代,細辛辛溫走表,增強祛風透邪之力)。
  5. 虎杖(3兩):
    苦微寒,清熱利濕、活血解毒,針對濕熱夾瘀之皮膚病。
  6. (2兩):
    鹹寒軟堅,外用清熱涼血,助滲透藥力。
  7. 辛夷(2兩):
    辛溫散風通竅,可能用於風邪上犯兼頭面疹癢者。
  8. 白礬(2兩):
    酸澀寒,收斂止癢、解毒殺蟲,外用緩解濕疹滲出與瘙癢。

(二)組方邏輯

  1. 祛風為主
    以蒴藋根、白蒺藜、辛夷為核心,祛除表層風邪,緩解瘙癢。
  2. 清熱除濕為輔
    虎杖、兔藿、羊桃(或細辛)清解濕熱,防風鬱化熱;白礬、鹽外用收斂濕毒。
  3. 局部調理
    白礬與鹽配伍,增強皮膚滲透性,促使藥物直達病所;煎煮濃縮後塗敷,強化止癢效果。

(三)治療機推

此方結合「祛風透表、清利濕熱」雙向調節,針對風邪夾濕熱蘊膚之病機。外用直接抑制皮膚炎性反應,減少風團滲出,達到止癢消疹之效。


三、加減差異說明

《準繩·瘍醫》以「細辛」易「羊桃」,推測為加強辛散祛風之力,適用於風邪偏盛無明顯濕熱者,反映臨證靈活化裁。細辛性溫,需權衡是否適合熱象明顯之疹。

(分析結束,無現代用藥建議與免責聲明)

傳統服藥法


蒴藋根5兩,白蒺藜3兩,兔藿3兩,羊桃3兩,虎杖3兩,鹽2兩,辛夷2兩,白礬2兩。
上銼,並生用,都搗篩令勻。
每用藥5兩,以水1鬥,煮取2升,去滓,更煎至半升,每用綿蘸藥塗於患處,頻塗之。
《準繩·瘍醫》:有細辛,無羊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蒴藋煎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 蒴藋煎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蒴藋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蒴藋根(洗,切)8斤。 主治:風腫。

蒴藋煎,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蒴藋根5兩,白蒺藜3兩,兔藿3兩,羊桃3兩,虎杖3兩,鹽2兩,辛夷2兩,白礬2兩。 主治:赤白風癮疹。

蒴藋煎, 出處:《中國接骨圖說》。 組成:忍冬1兩,蒴藋1兩,接骨木1兩,艾1兩,石菖1兩,蓮葉1兩,折傷木1兩,食鹽1合。 主治:打撲疼痛,腫不消。

蒴藋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生蒴藋根汁1升,生地黃汁1升,附子(炮裂,去皮臍,别搗,密絹細羅爲末)1兩,酥4兩,生薑汁2合,蜜4兩。 主治:中風,手足不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