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骨金絲萬應膏

透骨金絲萬應膏

TOU GU JIN SI WAN YI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17%
腎經 14%
心經 11%
大腸經 9%
肺經 6%
胃經 6%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透骨金絲萬應膏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消除因瘀血、腫脹引起的疼痛,適用於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

二、利尿通淋,排毒消腫:川牛膝亦具利尿通淋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清除濕熱,有助於消除因濕氣、毒素淤積引起的腫脹疼痛。

因此,川牛膝的加入,可有效提升透骨金絲萬應膏的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等功效,使其更能針對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病症發揮療效。

透骨金絲萬應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活血化瘀:木鱉子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可有效改善瘀血阻滯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二、消腫止痛:木鱉子在《本草綱目》中被記載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筋骨疼痛、外傷腫痛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透骨金絲萬應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藥效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主,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滋潤筋骨: 當歸亦有補血養血之效,能滋養筋骨,促進骨骼的修復和再生。對於因氣血不足、筋骨失養引起的疼痛,當歸可起到補益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綜上所述,當歸在透骨金絲萬應膏中起到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補血養血、滋潤筋骨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外傷、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透骨金絲萬應膏中含有「自然銅」,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自然銅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
  2. 殺菌止癢,促進癒合:自然銅亦具有一定的殺菌止癢作用,可抑制細菌感染,加速傷口癒合,對於皮膚病、外傷感染等亦有輔助治療效果。

然而,自然銅屬於重金屬,使用時需謹慎,並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或塗抹,以免造成身體負擔或中毒。

透骨金絲萬應膏中包含蓖麻子,主要是利用其消腫止痛、散瘀消結的功效。蓖麻子性溫,味辛,歸肝經,具有破血行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濕痹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然而,蓖麻子含有毒性成分,需謹慎使用,不可擅自服用或外用,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透骨金絲萬應膏中包含烏頭,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止痛、散寒除濕: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烏頭的辛散之性,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腫止痛,並能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烏頭屬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配伍使用,避免中毒。

透骨金絲萬應膏中加入紫花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效。

紫花地丁味苦、寒,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消炎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所致的紅腫熱痛、瘀血腫痛,以及皮膚感染、化膿等症狀,紫花地丁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透骨金絲萬應膏中加入紫花地丁,能夠加強其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扭傷、筋骨疼痛等症狀,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透骨金絲萬應膏中添加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痛止痛: 龍骨性寒,入肝經,具有鎮痛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狀,龍骨能有效緩解疼痛,幫助患者減輕痛苦。
  2. 活血化瘀: 龍骨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骨折癒合,預防骨質增生。

總之,龍骨在透骨金絲萬應膏中,發揮鎮痛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骨骼損傷的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透骨金絲萬應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普濟方》,主治「瘡腫」,泛指各種皮膚瘡癤、腫毒、癰疽等外科疾患。其名「透骨金絲」暗示藥力能深入經絡,而「萬應」則強調其適用範圍廣泛,為古代外用膏藥的典型代表,兼具消炎、止痛、生肌、斂瘡之效。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當歸、牛膝:活血養血,通絡止痛,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 乳香、沒藥:散瘀定痛,促進瘡腫消散。
  • 自然銅:續筋接骨,兼能散瘀,適合瘡腫伴隨血瘀疼痛者。
  • 川烏頭:溫經散寒,麻醉止痛,對於深部瘡腫或陰疽有透發之效。

2. 解毒消癰、拔毒生肌

  • 木鱉子、蓖麻子:有毒但能拔毒消腫,古代外用常治癰疽瘡毒。
  • 紫花地丁:清熱解毒,專治熱毒瘡瘍。
  • 白丁香(雀糞)、雄黃:燥濕殺蟲,解毒排膿,適用於化膿性瘡瘍。

3. 收斂固澀、促進癒合

  • 白龍骨、密陀僧:收濕斂瘡,減少瘡面滲液,加速瘡口癒合。
  • 黃丹(鉛丹):傳統外用斂瘡生肌,但現代已知其毒性,需謹慎。

4. 載藥透皮、黏附成膏

  • 小油(麻油)、桃枝、槐枝:麻油潤膚解毒,桃槐枝清熱活血,共為熬膏基質,助藥滲透。
  • 白膠(可能為阿膠或白及):黏合諸藥,增強膏體附著力,兼滋養瘡面。

綜合機理

此方以「攻毒散結」為核心,結合活血、止痛、收斂三法:

  • 初期瘡腫:木鱉子、蓖麻子、川烏頭等攻毒透邪,防止邪毒內陷。
  • 已成膿瘍:雄黃、紫花地丁清熱排膿,密陀僧、龍骨吸收滲液。
  • 後期潰爛:黃丹、白膠斂瘡生肌,當歸、牛膝促進新肉生長。

適用範圍推論

除傳統記載的「瘡腫」外,依藥性推測,亦可能用於:

  • 無名腫毒:局部紅腫熱痛未潰者。
  • 慢性潰瘍:久不收口之瘡瘍,如臁瘡。
  • 跌打瘀腫:自然銅、乳沒組合可緩解瘀血腫痛。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以毒攻毒」「膏藥外拔」的治療思路,通過多層次配伍達到消腫、止痛、生肌的綜合效果。

傳統服藥法


牛膝1兩(研),木鱉子1兩(研),當歸半兩(銼),金剛骨9錢(切),自然銅半兩,蓖麻子2兩(切破),川烏頭2枚(切破),紫花地丁半兩(切),白龍骨半兩。
為細末,用小油一斤浸一宿,漫火煎,後入桃枝、槐枝同熬藥焦,綿濾去滓,入黃丹六兩,熬二沸,次入白膠半兩,乳香一錢(研),白丁香一錢,雄黃一錢,沒藥一錢,密陀僧一錢,上為細末,同熬勻,再用綿濾過,看硬軟取之收貯。
隨瘡大小,紙上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腫,但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透骨金絲萬應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三。 組成:牛膝1兩(研),木鱉子1兩(研),當歸半兩(銼),金剛骨9錢(切),自然銅半兩,蓖麻子2兩(切破),川烏頭2枚(切破),紫花地丁半兩(切),白龍骨半兩。 主治:瘡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