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封裹虎骨膏」方劑中包含「虎骨」,主要原因有二:
- 傳統觀念: 虎骨在中醫傳統理論中被視為具有強筋壯骨、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等功效,被認為能有效治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病症。
- 藥用價值: 虎骨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氨基酸等營養成分,這些物質具有一定的止痛、消炎、促進骨骼生長等作用,被認為能改善關節疼痛、促進骨折癒合等。
然而,隨著野生虎豹的瀕危和保護意識的提升,使用虎骨已不再被允許,現今應以其他藥材代替,保障生態平衡。
「封裹虎骨膏」方劑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骨: 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補腎壯骨之效。與虎骨等藥材搭配,可協同作用,增強補腎壯骨之功效,有助於治療因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骨質疏鬆等症狀。
- 緩解熱毒: 虎骨性溫,具有祛風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但容易燥熱傷陰。龜板的寒涼之性,可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與虎骨相配,可起到寒熱相濟,平衡藥性,避免單純使用虎骨導致燥熱之弊。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封裹虎骨膏】之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傷折」,即現代所謂骨折、跌打損傷等外傷病症。古代醫家運用此方外敷,以促進骨傷癒合、消腫止痛,並強化局部氣血運行,助損傷修復。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虎骨、鯪鯉甲(穿山甲)、龜背骨(燒灰)
- 三者皆屬「骨類藥材」,依中醫「同氣相求」理論,取動物骨骼之性,引藥入筋骨,助損傷修復。
- 虎骨強筋健骨,穿山甲活血通絡,龜甲滋陰潛陽兼固損,燒灰後質地細膩,易於外敷吸收。
狗頭骨(火煅)、花乳石
- 狗頭骨煅後收斂生肌,花乳石(礦物藥)止血化瘀,合用可減輕局部瘀血腫脹。
雄鼠糞(尖者,炒)、日炙沙
- 雄鼠糞(五靈脂類)具散瘀止痛之效,炒後緩和藥性;「日炙沙」為曝曬後的地表砂土,煅後取其乾燥收濕之性,助傷口保持潔燥,防感染。
醋煮粟米調敷
- 醋能軟堅散結,加強藥物滲透;粟米糊作基質,使藥膏黏附持久,緩釋藥效。
配伍原理
此方以「骨類藥」為主體,結合礦物藥之收斂、動物藥之活血,形成「修復—化瘀—固護」三層作用:
- 修復筋骨:虎骨、龜甲等直接補益受損部位。
- 活血消腫:穿山甲、鼠糞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散瘀止痛。
- 收斂生肌:花乳石、狗頭骨煅後增強斂瘡之效,助傷口癒合。
特色:
外敷法避開內服藥的脾胃負擔,直接作用患處,且通過醋之酸性與礦物藥的吸濕性,形成局部微環境,利於骨痂形成。全方體現中醫「以外治內」「以形補形」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虎骨連項鎖骨1穿, 鯪鯉甲連項鎖骨1穿, 敗龜背骨1個(以上三味燒成灰,研細為末), 狗頭骨(火煅)、 花乳石2兩(煅令化), 雄鼠糞(尖者,炒)1兩, 日炙沙2兩(即雨後地卷皮是也,淨者,火煅)。
上為細末。
每用1大匙,醋煮粟米入藥,乘熱攪勻,攤在帛子上,裹痛處,1日1次洗換新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封裹虎骨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虎骨連項鎖骨1穿,鲮鯉甲連項鎖骨1穿,敗龜背骨1個(以上3味燒成灰,研細爲末),狗頭骨(火煅)、花乳石2兩(煅令化),雄鼠糞(尖者,炒)1兩,日炙沙2兩(即雨後地卷皮是也,淨者,火煅)。 主治:傷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